李国田
(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农业局 河北 孟村 061400)
夏玉米是沧州地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均播种面积40万hm2左右,产量达270万t。近些年,随着种植结构调整、生产条件完善以及机械化水平提升,沧州地区玉米产量显著提高,但因夏季气候多变,实现高产实属不易,且通过调查显示,夏玉米病虫害的发生在种类和面积上均有逐年加重趋势。为此,加强沧州市夏玉米高产栽培及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有利于实现夏玉米生产新飞跃。
1.1 优选多抗杂交种。优良杂交品种具备抗病、抗倒、耐密,成熟期较早、高产潜力大等特点。针对沧州市气候和生产条件,适宜种植的优良多抗杂交种主要有梦玉908、郑单958、伟科702、美豫5号、登海605等。
1.2 种子处理。一方面,严格粒选,将霉粒、秕粒和杂粒剔除,保留无虫咬、粒大饱满的籽粒;同时在做好发芽试验的基础上,选择晴天晒种2~3 d,旨在提高种子发芽率。另一方面,做好药剂拌种工作,使用卫福(40%萎锈·福美双悬浮种衣剂)拌种防病害,用70%噻虫嗪或20%噻虫胺拌种防虫害。
1.3 抢时早播,合理密植。当前,夏玉米一般都在小麦收割后贴茬带肥播种。夏玉米实现高产,最好提早、抢时播种,抢时早播能够错开多雨芽涝(6月底~7月初)、干旱天气(9月上、中旬),沧州地区夏玉米播种期最好在6月上中旬,以规避此些不利因素。播种时应足墒下种,适宜播种深度为3~5 cm,力争实现一播全苗。沧州市夏玉米合理定苗密度如下:平展型品种以3 500~4 000株/667 m2为宜;紧凑型品种以4 500~5 500株/667 m2。
1.4 注重栽培技术的改善。一方面,可实施轮作倒茬,避免玉米连作,能够有效预防玉米茎腐病、大小斑病等病害的发生;另一方面,可实施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宽窄行种植,能够显著降低玉米大斑病的发生率。
1.5 加强肥水管理。科学、合理的肥水管理有助于玉米增产增收。苗期对养分需求量不大,通常不再追肥,并且该阶段耐旱怕涝,因此正常年份不需浇灌;穗期是玉米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该时期玉米需要吸收大量养分和水分,可结合浇水灌溉,亩施尿素25~30 kg;花粒期营养器官生长发育停止,是开花、授粉结实的生殖生长阶段,该阶段需水量大,玉米大田干旱时要及时浇水灌溉,适宜的土壤水分能够预防叶片早衰,确保植株授粉正常,促进籽粒灌浆,实现增粒、增重,为夏玉米高产打下基础。
1.6 适时晚收。玉米完熟期千粒重最高,可谓最佳收获期;玉米完熟的标志主要体现在果穗苞叶变黄而松散、籽粒脱水变硬乳线消失以及籽粒基部(胚下端)出现黑帽层3方面。适时晚收能够延长籽粒灌浆的时间,增加夏玉米产量,并且能够提高氨基酸和蛋白质含量,提升玉米品质。沧州地区通常于9月底至10月初,使用中小型收割机一次性收获玉米果穗和秸秆粉碎还田。
2.1 夏玉米主要病害及防治
2.1.1 苗枯病。夏玉米幼苗基部叶片逐步向上部变黄,致使心叶卷曲,重者植株叶片干枯呈火烧状,心叶青枯萎蔫,茎基部腐烂,整株死亡。玉米苗枯的主要病原菌是串珠镰刀菌,属于真菌病害,其发生与土温低、湿度大、土壤贫瘠和播种过深等因素有关。防治方法: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使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量的0.2%拌种,苗期可用50%多菌灵600倍液防治。
2.1.2 粗缩病。多见于玉米5~6叶时,病苗叶片浓绿、节间缩短、叶片僵直、宽短而厚,发病植株矮化,生长缓慢。本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防治方法:前茬小麦收割后要灭茬,间苗时需将病苗拔除,带出田外进行深埋,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
2.1.3 大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亦可侵染叶鞘和苞叶。大小斑病的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病株残体上越冬,经适宜温湿度,快速繁殖、蔓延,致使病害流行。防治方法:采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苯醚甲环唑·嘧菌酯喷雾防治。
2.1.4 顶腐病。发病植株叶片皱缩、褪绿,叶片边缘黄化,叶缘缺刻或叶片枯死。防治方法:发病初期采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喷雾防治。
2.2 夏玉米主要虫害。沧州市夏玉米虫害主要包括玉米蓟马、玉米螟和玉米蚜虫等。采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和氨基酸液肥,兑水喷雾防治玉米蓟马;采用3%辛硫磷颗粒剂和细砂,在大喇叭口期施用于心叶内防治玉米螟;采用40%氧化乐果1 500~2 000倍液喷雾防治玉米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