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军
(大通县新庄镇经济发展服务中心 青海 大通 810100)
马铃薯微型薯栽培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及质量,微型薯存在着休眠期长、后代适应性强等特点,休眠期的微型种薯,具有100%的发芽能力。通过近年来与甘肃张掖地区微型薯生产基地合作和考察实习,总结出了马铃薯微型薯栽培技术。
在上茬微型薯收获之后,需要在上网棚塑料膜之前的1周,使用敌克松进行土壤处理。基质选择时,可以将颗粒直径控制在0.2~1.0 mm;基质处理时,当出现颗粒过粗或过细现象时,会严重影响脱毒苗的成果率,对植株的稳定生长产生不良影响。在苗床整理的过程中,为了方便操作管理,应将畦宽定为2.3 m,以保证马铃薯微型薯的生长。苗床整理过程中,需要合理调整基质的厚度,对于难以满足脱毒苗生产、影响脱毒苗生长的不合理问题,需要及时处理[1]。
2.1 移栽前管理。马铃薯微型薯移栽前,需要将脱毒苗的苗龄控制在20~25 d、苗高7~10 cm、茎粗0.6~0.8 mm。移栽前先将达到以上标准的脱毒薯苗分批放在炼苗室中,炼苗室的温度保持在15℃~20℃,湿度保持在85%~90%。
2.2 保证移栽技术的合理性。马铃薯移栽时间过早或过晚,都会降低脱毒苗移栽后的成活率;将脱毒苗从培养基瓶取出时,需要避免损伤植物的苗根位置,并注意进行根部的培养基脱毒处理;在脱毒苗处理结束之后,按照株行距5 cm×10 cm的密度进行栽植,并对苗床基底部进行压实处理,浇透定根水,对高原地区而言,由于受当地条件的限制,防虫网棚脱毒苗在5月上旬进行栽植[2]。
3.1 通风及培土管理。在脱毒苗长高、叶片达到1 cm时,进行小通风,7 d之后可以去掉小拱棚。棚室马铃薯种植过程中,需要进行2次培土,第1次在压苗前进行刨沟起垄,第2次在脱毒苗长到10 cm时进行刨沟,培土到位可以增加马铃薯的匍匐茎,逐渐提高微型薯的生长率。
3.2 水分管理。在棚室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应注重对水分的管理,一般需要2~3 d浇1次水,管理人员应加强对马铃薯苗床干湿状况的认知,避免苗床水分过多发生烂苗现象。浇水时间一般为早晨10:00之前或下午5:00之后。
3.3 温度管理。马铃薯微型薯生长过程中应加强对温度的管理,结合棚内其他管理,满足马铃薯微型薯对温度的最终需求。
3.4 营养管理。在马铃薯微型薯种植及管理过程中,应该对不同生育时期进行不同营养液配方处理,每5~8 d对马铃薯进行1次营养管理,观察植株的生长状态。需要注意的是,在营养液配制过程中,当营养过剩时,需要减少营养液的施用量及施用次数。种植人员应合理施用氮肥,在满足马铃薯生长需要、促进营养生长的前提下,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后期注重施加钾肥,充分满足马铃薯微型薯的生长需求。
在网棚中加盖塑料膜,及时防止雨水进入到网棚之中,减少植物病虫害发病的几率。在病虫害防治时,通常使用甲霜灵、百毒清以及48%乐斯本乳油等药剂,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对于严重的病虫害问题,可以缩短喷药时间[3]。
总而言之,在马铃薯微型薯种植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对马铃薯生长区域和适应品种的分析,结合青海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进行种植方案的确定,逐渐提高马铃薯微型薯的生长率,促进区域的农业经济发展。在马铃薯微型薯栽植中,应该结合苗床整理、移栽、棚室管理以及病害防治等技术,进行种植方案的确定,为青海地区马铃薯微型薯种植方案的完善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