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雅凌,戴斯玮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福建福州 350202)
茶叶是福建出口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2015年年底,福建省茶园面积已居全国第五,茶叶种植面积已发展至25.01万公顷,其中采摘面积约占91%,40.23万吨的干茶产量更是位居全国第一[1],福建茶叶无论是生产量、消费量还是出口量,都在国内位列前茅。但福建茶叶的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相对比较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仍不具备足够发展优势。随着国际市场开发程度的进一步扩大,国际茶叶市场的竞争关系也变得更加激烈,消费者无论是对茶叶品质还是茶叶卫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福建是我国重要产茶省份之一,且茶叶在福建出口外汇中占据较大成交比例,但同国外一些茶叶技术水平较高的国家(地区)相比,福建省茶叶无论是在生产技术,还是贸易发展水平方面都仍有较大差距。本文主要采用SWOT分析,即通过对福建茶叶对外贸易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进行分析,并探讨了若干解决办法。
1.1.1 历史条件优势
福建不仅是我国茶文化发源地,同时也是乌龙茶的故乡,距今已有千年发展史。据记载,早在公元376年,便已有与产茶相关的文字记载,即泉州南安丰州古镇莲花峰石上的摩崖古刻“莲花茶襟太元丙子”;汉朝时期,武夷山的茶树“墙内开花墙外香”,在省外闻名遐迩;宋代文学家苏东坡也曾对武夷岩茶赞不绝口,称“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元大德六年,武夷山创设了曾盛极一时的御茶园,武夷岩茶成为专供皇帝将相品饮的贡茶[2],奠定了其尊贵、优秀的地位,至今“贡茶”仍以其考究的制作工艺和香醇的口感,活跃于现代饮品市场。如今,福建的茶叶工作者在继承先人传下来的茶叶制作工艺的同时,不忘与时俱进,不论在茶叶品质还是茶叶营销与贸易模式等方面,均不断迸发出创新的思想。
1.1.2 区位条件优势
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地区,东与台湾隔海相望,南部毗邻广东省,西与江西省相接,北部则与浙江省交界,不仅是我国东海和南海的交通要塞,同时也是我国离东南亚、西亚以及大洋洲等国家(地区)最近的省份之一。如今,福建的航空、海运、铁路、公路等交通设施“四通八达”,经济辐射面积相对较广,无论是经济发展潜力,还是地理位置,福建都占据绝对的优势。
1.1.3 茶企规模与市场体系优势
福建目前已有3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7家国家级茶叶企业、约30家省级龙头企业,以及高达8000余家小规模和初具规模的茶企和1500家合作社,茶产业相关工作人员已超300万人,并已有部分优质的企业上市新三板,如八马茶叶等。近几年福建省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规加大对茶叶市场的建设力度。2003年,安溪县建立了福建省第一个最大的茶叶批发市场、开通了在线电子商务网站。随后,大规模茶叶批发市场不断涌现,如福州五里亭茶叶批发市场、西营里茶叶批发市场、厦门茶港城、武夷山茶都等。其中,福州西营里茶叶批发市场之一,总建筑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可容纳数千人;福建省茶叶学会,不论在协调茶行业工作、优化行业方针政策方面,还是在组织茶企交流、传播茶文化以及开拓市场上,该学会为完善与扩张福建乃至全国茶叶市场做出巨大贡献;福建省茶叶学会从2002年就开始举办茶博会引领茶叶企业宣传茶叶品牌,开创名优产品,并于2005年7月,福建名优茶推广中心在福州市建立,致力于福建茶叶茶具的营销、策划、推广等工作;2016年12月,福建省茶业电商协会成立,标志着闽茶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智慧农业的力量,为未来的转型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2.1 茶叶出口市场过于集中
福建茶叶的出口存在市场过于集中以及产品结构单一等不足。2015年,福建茶叶出口美国、日本、香港、欧盟及东盟的总额占当年茶叶出口总额的92.8%,其中,日本为最大出口市场。近年来,福建乌龙茶出口到日本的数量平均为1.8万吨/年,占福建全年茶叶出口总量的五分之四[3]。可见,福建茶叶出口对日本等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极高,福建茶叶贸易的发展秩序极易受到日本等国经济与市场状况的影响,存在极大风险。
1.2.2 茶企无品牌优势与品牌意识薄弱
中国茶叶文化底蕴虽深厚,但茶叶市场却依然摆脱不了“有名无姓”的尴尬局面,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福建茶叶市场。目前,福建茶叶主要依靠地理标志经营生存,尚未建立知名国际茶叶品牌;对外宣传方面,大部分茶企更多依赖“中国传统名茶”这一老旧口碑,缺乏对福建专属国际品牌的打造。此外,福建茶叶加工企业规模相对较小,且多面临资金投入少、设备陈旧、技术水平落后以及产品质量不稳定等诸多问题,大部分福建茶叶以原料茶的形式出口,使商品无法获得更多的产品附加值,降低了利润空间,从长远角度来看,削弱了福建茶叶在国际市场竞争力,更阻碍了福建茶企建立专有品牌的道路。与此同时,大部分福建茶企品牌意识薄弱,也是造成品牌优势无法提高的关键因素之一,例如,在安溪,40%的茶企缺乏品牌意识,45%的茶企缺乏战略性品牌管理规划[4]。此外,福建省茶企整体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也导致茶产品无法在激烈的海外竞争中站稳脚跟,自立门户。
1.3.1 闽台合作及“一带一路”战略促进经贸合作
闽台合作持续良好的发展态势,尤其在农业贸易方面,闽台农产品贸易总额在2017年已突破12.5亿美元,比增4.9%[8]。台湾茶叶生产环境得天独厚,无论是茶叶生产种植,还是茶园管理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福建可以利用其地理优势与政策优势,在持续深化的闽台合作中,深入学习和研究台湾茶企的先进管理方式和营销理念,通过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快闽茶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更为福建茶叶打造了新的贸易舞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为中国茶叶消费国,以南亚8国为最高,2013年的总消费量高达117.94万吨[5],这对毗邻南亚的产茶大省福建来说,是重大的政策利好,抓住机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专属茶叶营销策略,闽茶的未来有望大放异彩。
1.3.2 绿色健康成为消费新趋势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提出更严格的品质要求,全球市场上各类绿色有机食品层出不穷,而茶叶在提高人体免疫力、抗癌、长寿等方面都具有明显功效,正是健康养生的绿色饮品,有着巨大的市场开发价值。此外,随着现代人对健康以及环境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消费者们也越来越关注茶叶的卫生和质量方面的问题。茶叶市场的消费模式已由“大众茶”向“名优茶”发展,这为福建“名优茶”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及广阔的市场。
1.4.1 国内外产品竞争激烈
首先,我国茶叶贸易面临着来自斯里兰卡、肯尼亚、印度等国的威胁,虽然我国的茶叶种植面积与年产量日前居世界首位,但在单位产量方面不及以上国家[6]。其次,许多国际茶叶大品牌,如“立顿”,以其先进的市场营销管理模式,创新的经营理念,迅速抢占国际茶叶市场,给福建茶企走向国际市场带来巨大的威胁。
国内方面,浙江和云南作为我国主要产茶区,近几年不断加大对茶叶市场的投资力度,当地政府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扶持当地茶业的发展。不仅浙江省的龙井茶正以其悠久历史及优质品种不断占领茶叶市场,过去被称为“老坑茶”的普洱茶更是一跃成为茶叶市场的新宠。普洱茶占据云南省茶叶总产量的70%,西部的不断开发以及云南茶企的扩大营销,使得普洱茶的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同过去的价格相比,部分普洱茶在6年内价格增长了近十倍,成为福建茶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一。1.4.2 绿色贸易壁垒削弱产品国际竞争力
“入世”给福建的茶叶出口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威胁。其中,绿色贸易壁垒成为福建茶叶出口的重要障碍之一,再加上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令福建乃至全国茶企雪上加霜。作为福建茶叶出口的主要市场,日本与欧盟均在日益提高对茶叶农药残留和卫生的检测标准,尤其欧盟方面,频繁调整且愈发复杂的农残限量标准规定使部分福建茶企处于被动的贸易地位,也面临更多经营风险,出口范围与出口增长速度均受到严重影响,致使出口竞争力下降[7]。
经以上分析,福建茶产业存在出口市场过于集中、缺乏品牌建设等问题,面临来自国内外同类产品的竞争和绿色贸易壁垒等的威胁,下文将进一步针对其劣势与威胁,结合优势与机遇,探索福建茶叶出口的发展对策。
由于我国茶叶科技含量低,且茶叶质量与卫生都难以达到国际标准,因此在茶叶出口中总会遇到各种发展阻力。针对该问题,福建有关部门和组织可依靠自身优势,通过建立专项农业扶持基金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茶叶专项资金的投资力度。另外,可通过相关组织协会定期发起与组织茶叶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培训课程,帮助各茶企获取有关“有机茶”和“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相关信息,及时把握国内外相关的茶叶质量检验标准,以提高茶叶质量。
一方面,针对福建茶叶生产规模小且分散的问题,应建立有效沟通渠道,促进“龙头企业”与独立茶叶生产者之间的联系,将分散在个体茶农手中的中小型茶园集中交予资金雄厚、技术先进且市场广阔的“龙头企业”托管,化散为整,以优化茶企布局,最终实现集约化和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茶企首先应当进一步加大对科研资金投入,创造高品质产品,为创建品牌打下坚实基础,也为本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争取更多的空间;其次,需加深品牌意识,将更多的资金及人才投入品牌建设、提升国际知名度等方面,在国际市场中打响专属福建茶叶的品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部分福建茶企在维护已有品牌的基础上,应以当下绿色健康、养生养颜等饮食观念为切入点,积极培育创新品牌,帮助本企业在激烈的国际茶叶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再者,应注重茶与文化两者间的融合,充分利用区位条件优势,借助“一带一路”战略,促进福建茶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创建具有福建特色的茶品牌。
国内外茶叶产业迅猛的发展势头给福建茶企带来更多挑战与机遇,福建茶企应针对阻碍其对外贸易发展的劣势与威胁,进一步发挥历史、地理、规模等优势,抓住闽台合作与“一带一路”战略带来的发展机遇,加大资金扶持、严格把控茶叶质量、优化茶企布局、深化品牌意识与创新等,推动福建茶叶对外贸易向可持续化发展道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