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雄,王志虹,张姝鑫,景玉川,白 洁,韩启亮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五寨农业试验站,山西 五寨 036200)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五寨农业试验站自主选育的马铃薯新品种‘晋薯25号’于2015年9月7日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晋审薯2015001),该品种高产、抗病、优质、广适,受到群众广泛欢迎。
‘晋薯25号’是2006年以‘晋薯11号’作母本,‘冀张薯8号’作父本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07年培育实生苗,大田定植,选择单株,定系圃号为“0503-18”;2008年株行鉴定;2009年株系小区产量鉴定;2010~2011年品系比较试验,平均折合产量30 720 kg/hm2,较对照‘晋薯14号’平均增产29.83%;2012年参加山西省马铃薯中晚熟区域试验;2013年参加山西省马铃薯中晚熟区域试验及生产试验;2013年8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组织的田间考察鉴定;2015年9月7日通过审定。
‘晋薯25号’为中晚熟马铃薯品种,出苗至收获104 d左右。株型半匍匐,生长势强。株高70~80 cm,茎色浅紫,叶色黄绿,花冠白色。薯形椭圆,淡黄皮淡黄肉,薯皮光滑、芽眼深浅中等,结薯集中,单株结薯数4~5个,商品薯率86.60%,耐贮藏。
2012~2013年参加山西省马铃薯中晚熟区域试验,2年平均折合产量28 181 kg/hm2,较对照‘晋薯16号’增产10.32%,试验点12个,增产点11个,增产点比例91.67%。其中2012年平均折合产量28 451 kg/hm2,较对照‘晋薯16号’增产13.70%;2013年平均折合产量27 909 kg/hm2,较对照‘晋薯16号’增产7.08%。
2013年参加山西省中晚熟生产试验,平均折合产量25 223 kg/hm2,较对照‘晋薯16号’增产7.03%,试点6个,增产点5个,增产点比例83.33%。
‘晋薯25号’经过7年来(2007~2013年)的大田自然感染,依然表现生长旺盛,抗旱、抗病性强,丰产稳产性高。2012~2013年的抗病性鉴定表现:中抗早疫、晚疫病,抗黑茎病、环腐病,对卷叶、花叶病等病毒具有较好的水平抗性。
2015年经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张家口)检测,块茎干物质含量25.26%,淀粉含量19.65%,维生素C含量16.94 mg/100g鲜薯,还原糖含量0.84%,粗蛋白含量2.05%,适用于淀粉加工和鲜食。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排水通风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水地、旱平地、旱坡地砂壤土地块。整地要做到深浅一致、上虚下实,为播种机正常开沟、覆土创造条件。耕地时翻入腐熟的农家肥37 500~45 000 kg/hm2作底肥。
播种按1.2 m开墒,沟宽30 cm,垄高18~22 cm,垄宽90 cm。根据土壤肥力水平确定种植密度为52 500~60 000株/hm2,施氮磷钾复合肥750 kg/hm2、微肥15 kg/hm2。同时喷施480 g/L氟乐灵乳油,用量为1 500~2 250 mL/hm2。
现蕾期进行1次中耕培土,以增厚结薯层,避免薯块外露影响品质;同时喷施叶面肥料。对荫蔽大的田块可采取打顶、摘花蕾,去除根部黄叶等措施,创造通风透光的条件。现蕾期结合培土、浇水、雨天追施尿素300 kg/hm2。
‘晋薯25号’中抗晚疫病,在雨水较多时节和植株花期前后,应及早用银法利进行防治。同时,各期均要注意拔除其他病、杂株。打药防治地上及地下害虫。
当植株大部分茎叶枯黄,块茎易与匍匐茎分离,为食用和加工用块茎的最适收获期。收获前1周采用杀秧机将茎叶打碎,加快田间水分蒸发,促进块茎生理后熟,提高收获机作业质量。收获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机械损伤,并要避免块茎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而降低食用品质。
‘晋薯25号’适宜在山西省马铃薯一季作区推广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