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方性茶文化外宣的融合式翻译
——以川茶文化为例

2018-01-19 01:33白秀敏
福建茶叶 2018年6期
关键词:茶馆四川茶文化

白秀敏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四川广汉618307)

一带一路为中国茶叶和茶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契机,中国茶文化外宣翻译的研究促进了茶文化外宣翻译实践的提升和效果,但综述相关的研究成果却不难发现,普遍存在着把中国茶文化当作一个整体向外进行推介,而忽略了地方性茶文化的特色,使得中国茶文化的外宣翻译呈现出千人同面的特点,很难持续地吸引外国受众。因此,必须寻求新的途径,提升中国茶文化的外宣翻译的实际效果。

1 茶文化外宣翻译必须具有地方性特色

中国地大物博,中国茶历史悠久,但是在不同的地区,不仅所生产的茶叶品种、品质有所不同,而且长期以来形成的茶文化也有所不同。如福建人种茶、饮茶已有千余年历史,民间有“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俗语,而且形成了从茶具、水质、用茶种类到斟饮的各个程序均极为考究的茶文化,“斗茶”遗风目前在福建各地仍历历可寻。山东人喝茶,最主要是则是喝,并不注重茶品,所用的茶具一般都比较大,以解渴为主要目的,即便是在茶馆待客,也因为性格豪放,而对不太拘泥于礼节性太强的茶道。广东人的茶文化则更为精细,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而“喝早茶”更是广东人每日生活的必要环节。

就茶文化的外宣翻译而言,单纯地将中国茶文化概括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益智养生,显然是不够的,因为不同地区的茶文化,体现出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人文风土、有着割裂不开的关联。任何一种商品的走出去,都是其背后文化的走出去,真正吸引人的,不单是商品本身,更是商品背后的文化和精神。千差万别的中国茶文化,自然不可能采用固定且统一的外宣翻译方法和手段,只有把地方性特色纳入其中,才能够完整地展现出中国茶文化的全貌。

2 四川茶文化的特点分析

产茶多,茶商少,加上“蜀道难”,运往外省不方便,导致茶叶价格低贱;地理环境决定了四川缺少战乱,天府之国的土壤保障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尽情享受人生,而茶馆又恰好为辛苦劳作的底层人民提供了休息的好场所,因此,在四川,饮茶就成了一种最盛行的生活方式。总体而言,四川茶文化有以下特点:

2.1 历史悠久:最早喝茶、最早种茶

四川是最早喝茶、最早种茶的地方。在秦汉以前,四川一带已盛行饮茶,据《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介绍:“神农这个氏族或部落最早可能生息在川东和鄂西山区。他们在这里首先发现茶的药用,进一步把茶当成了采食的对象。后来,他们西南的一支或后裔,分散到四川更广泛的地区生活,并且在茶的食用基础上首先发明了茶的饮用。”[1]西汉年间,四川人就在雅安的蒙顶山上人工栽培了茶树,后来培育出了被陆羽称为“天下第一茶”的蒙顶甘露。公元前59年,东汉的王褒在《僮约》中写到:“武阳买茶,杨氏荷担。”可见,东汉之际,喝茶不但倍受巴蜀人民的喜爱,更是一种社会风尚,还形成了专门的茶叶市场“武阳”,可见彼时的茶叶已经商业化了[2]。

2.2 雅俗共赏:不分贵贱、相互依存

雅俗共赏是说四川人喝茶,并不介意茶品的高低贵贱,从名茶蒙顶甘露到最便宜的花茶绿茶,都有人喜欢喝:四川地区的茶馆的布置和氛围也与东南内地各省的茶馆有着巨大的差别,同一个茶馆既有雅间,也有坝坝茶,可供各类人等消费。雅俗共赏的另一种具体表现则体现在各种文化均能够和茶相互依存:以“雅”著称的茶和以“俗”著称的麻将,在四川地区茶馆中是割裂不开的一对CP;围绕在茶馆周边,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民间技艺和营生,如兜售各种小吃、炒货的小买卖;挖耳捶背剪指甲、看相修脚擦皮鞋等的各色技艺,更与享誉全国的川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茶馆即是舞台,剧院亦是茶馆。各种高雅艺术和通俗文化通过茶融合在一起,同时也把不同阶层的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宽容开放不排外的地域文化特色。

2.3 生存之道:饮食习惯决定了茶的地位

四川地区独特的气候环境决定了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四川盆地气候湿热,需要食用辣椒、花椒、麻椒来祛除湿热之气,而这些刺激性太强的食物往往会造成人体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而茶正是消解饮食燥火的良方。正如《本草备安》中所说,“茶有解酒食油腻、烧炙之毒,利大小便,多饮消脂肪”的功效。

3 融合式的川茶文化外宣翻译实践

融合式的翻译实践,是指把与茶文化紧密相关的其他地方性文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外宣翻译,举例而言,如在“麻将文化”、“川剧文化”的外宣翻译在渗透川茶文化的内容;在川茶文化的外宣翻译中也融入一定的地方文化,如旅游景点、文化遗产等。

3.1 以地方代表性物质和文化为依托

任何一个地区都拥有自己的代表性物质遗产和文化遗产,四川地区如都江堰、大熊猫和川剧;福建地区如土楼、妈祖和客家故事;安徽地区如黄山、徽派建筑和黄梅戏。这些物质或文化的对外宣传,往往都会涉及到当地的民生,而茶文化正是民生的一个侧面,有意识地将茶文化点缀在地方代表性文化的外宣翻译之中,不仅能够丰富这些物质或文化的内涵,也能够引起外语读者对茶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如,在都江堰的官方介绍的英文版本中出现了关于“长寿之乡”的介绍:“the average life span of Dujiangyan people is 77.1,5.7 years older than that of people in other cities in China,which makes the city‘the Land of Longevity’.”即可以在此增加“And the people believe that drinking tea contributes a lot their longer life”之类的事实表述的语言,这样就可以使外语读者对“茶”和“养生”、“长寿”、“川人爱喝茶”产生彼此联系的整体印象。

3.2 在茶文化外宣翻译中融入地方特色文化

与上述方法相对应的,就是在茶文化的外宣翻译中融入地方性特色文化,既可以丰富茶文化的内容和内涵,也可以起到对地方文化的宣传作用,使之成为一个整体,让外语读者把茶文化与地方文化放在一起形成整体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互相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更容易被识记和理解,而先知识的存储对于理解新事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一点上来说,无论是对于茶文化的外宣,还是对于地方文化的外宣,都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如,四川川茶集团在英文介绍中以醒目的语言排版形式介绍到:“Based in Yibin,Covering Sichuan,Striking world”,意为“立足宜宾,覆盖全川,震撼世界”,同时在文中使用了“Sichuan Xufu Tea Industry Co.,Ltd.as the main body of Sichuan Tea Industry Group Co.,Ltd.was honored as(……)‘Sichuan Excellent Private Enterprise’,and ‘Top Ten Private Enterprise of Yibin’,etc.”的表述,考虑到宜宾五粮液在世界范围内的高知名度,如果能够将这一点融入到介绍文本之中,就不仅可以让外语读者理解“Yibin”这个词是指一座城市,而且能够把五粮液、宜宾和叙府茶叶作为一个整体储存在记忆认知中,从而实现文化外宣的目的。

4 结语

茶文化无法脱离地方特色文化而单独存在,在茶文化外宣翻译和地方特色文化的外宣翻译融合在一起,能够形成多方的合力,使地方文化成为一个整体出现在外语读者的面前,既可以提升茶文化外宣翻译的效果,也能够提高其他相关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实现双赢和互补。

[1]陈祖椝,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M].农业出版社:1981

[2]林军,张瑞涵.巴蜀文化[M].时事出版社:2008

[3]http://english.djy.gov.cn/djycsjs/201507/t20150713_41414.html

[4]http://www.scteag.com/en/Page/?id=1

猜你喜欢
茶馆四川茶文化
《茶馆》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茶文化的“办案经”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清雅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