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升强(山东省昌乐县高级技工学校 262400)
鸡黑头病又名盲肠肝炎或组织滴虫病,是鸡的一种急性原虫性寄生虫病,本病对鸡的危害极大。黑头病的病原是鞭毛变形科组织滴虫属的火鸡组织滴虫,虫体近似圆形或变形虫样,具有一根鞭毛。这种原虫存在于鸡盲肠和肝脏内,可随肠内容物排出体外。养鸡卫生条件差和不进行预防驱虫的地方易发生此病。现将昌乐县鸡感染本病的防治概况介绍于下。
2017年,李家村一养殖户饲养蛋鸡500只,秋初首先发病,虽经治疗但还是死亡80多只。同时在同村的另一养殖户也发生本病,由于发现早,治疗及时,死亡较少。在本夏秋两季又有不少养鸡户的2~3月龄雏鸡群和青年鸡发生本病,有一户所养200只3个月龄的鸡发病后因治疗不及时全部死亡。但同群的当地土种鸡发病较少,死亡率也低。自养的200只由于吸取其经验,采取了预防性措施,因患黑头病的鸡仅死亡3只。
本病流行无明显季节性,但在夏秋温暖潮湿季节发病较多。4月龄以内的鸡发病最多,成年鸡抵抗力增强,故发病较少,病程长,个别病鸡拖延至2~3个月才死亡。
初期精神萎顿,食欲减少,羽毛松乱,两翅下垂,缩头拱背,呆立不动或嗜睡状态。体温不高,下痢,粪便呈淡黄色或黄绿色,急性病例粪便带血,很快死亡,一般发病后1d左右死亡。患此病后的显著特点是开始眼眶周围皮肤呈暗紫色,而后病鸡头部皮肤逐渐呈黑紫色,尤以鸡冠最明显,故称 “黑头病”。病鸡此时食欲大减或消失,再行治疗一般无效,2~3月龄的中雏鸡发病后多呈急性型,死亡快。青年鸡3~5d死亡,成年鸡7~10d或时间更长;个别的病鸡拖至2~3个月,极度消瘦而死亡。
病变主要表现在盲肠和肝脏,多数病例两侧盲肠均发生病变,少数病例仅一侧发生病变。急性型病例两侧盲肠呈出血性炎症,稍有肿大,内容物为浆糊状,呈暗紫色,其他肠管均呈片状出血,但肝脏无明显变化。
典型病例两侧盲肠肿大,内充满一种干燥而坚硬、似干酪样的凝固栓子堵塞肠管内,剥离后,肠管只剩下很薄的肠壁浆膜层,黏膜层肌层均被破坏,将凝固栓子作横断面切开,切面呈同心圆层状,其中心有黑紫色凝固血块,外层呈深灰白色或淡黄色的坏死物。多数病例盲肠因溃疡而引起肠穿孔及腹膜炎,拨毛后,解剖前可见后腹部皮肤呈黑色。解剖后有的盲肠已和腹壁发生粘连,并嗅到一种很难闻的恶臭味。也有的病例盲肠黏膜出血,增厚及溃疡,溃疡面附着干酪样坏死物,因溃疡至肠穿孔,引起腹膜炎但不粘连。
肝脏病变:整个肝表面或肝深部实质均发生病变,病变呈圆形或长圆形或不规则的稍有下陷的坏死灶,坏死病灶的中心呈微黄色或淡绿色或灰白色,边缘稍隆起或不隆起的大小不一的病灶,有的坏死病灶连成片。肝脏实质变脆弱,个别严重病例肝脏变的很柔软,近乎溃烂。
采取新鲜盲肠内容物或肝部病灶,加生理盐水稀释制成压滴片。立即进行镜检,可见到大量的虫体,大小约8~12μm,呈钟摆式运动,运动很活泼。
开始曾用磺胺类药物等进行治疗,除少数轻型病鸡康复外,绝大多数呈明显症状的鸡均无效而死亡。后来采用预防性治疗方法,基本控制黑头病的继续发生。其方法是先用痢特灵按饲料万分之四的比例拌入饲料中喂服,连用7d,停药3d,后用SM2或SD按饲料千分之五的比例拌入饲料中喂服,连用3~5d,停药5d,后再用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25~30mg,混在饲料中一次服用(驱除异刺线虫)。停药15~20d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为了预防鸡黑头病的发生,进行早期预防性的药物治疗是防治本病的关键。首先用左旋咪唑按每千克体重25~30mg混在饲料中一次喂服(驱除异刺线虫)。停药5~7d后,再用痢特灵按饲料万分之四的比例拌入饲料中喂服,连用7~10d。后每隔2~3个月进行一次预防。并在饲料中增添各种维生素,以增强鸡对黑头病的抗病力,受到良好的效果。
(1)鸡群发生黑头病后,除有轻微症状的病鸡,经治疗能康复外,对于出现典型症状的病鸡,除极个别能治愈,其余绝大多数死亡。只有对全群鸡进行预防性的药物治疗才能控制本病发生,并要定期进行防治。
(2)预防鸡黑头病,在育雏期间饲料中一定要添加足量维生素以增强鸡对黑头病的抗病力。另外鸡群不能过于拥挤,鸡舍、运动场要经常保持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并定期消毒,这也是预防本病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