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娥(山东省昌乐县高级技工学校 262400)
鸡感染本病与年龄、品种无关,但育成鸡、成年鸡发病率相对较高,尤以产蛋鸡显著,能够使产蛋量降低10~40%。本病传播快、病程长,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病鸡、隐性带菌鸡是本病重要传染源;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传染,若饲料和饮水被病原菌污染后会通过消化道传染。
发生本病的季节性不明显,大部分地区常发于气温较低的冬春季节;慢性病鸡和隐性带菌鸡时本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而气候突变、通风不良及鸡群拥挤等也可成为发病的诱因。
发病初期,鸡群中可见流鼻涕、呆立的鸡只,精神颓废、脸部肿胀,数天后波及鸡群,开始甩头、呼吸困难和打喷嚏,眼结膜发炎、流泪,眼睑粘合产生暂时性失明。发病后期,因病鸡采食、饮水困难,致使逐渐消瘦,产蛋量显著下降,最终衰竭而亡。
解剖数只病死鸡,发现鼻腔、眶下窦有渗出液呈白色,继而转为干酪样物,且出现卡他性炎症;喉头、气管黏膜潮红,呈卡他性炎症;眼结膜肿胀、充血;产蛋鸡卵泡血肿,卵巢萎缩,卵黄性腹膜炎;内脏器官往往无显著病变。
根据病鸡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流鼻涕、脸部浮肿、结膜炎)及病理变化(鼻腔和窦黏膜急性卡他性炎)能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检查:无菌采集典型患病鸡眶下窦渗出物制成涂片,经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后,观察到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呈短链状。
4.2.1 同鸡支原体病的鉴别
鸡支原体病是慢性呼吸道疾病,病原为败血性支原体,雏鸡最易发病,表现出呼吸道症状,伴有眼睑肿胀和气囊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原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以40日龄内雏鸡多发,症状主要为咳嗽,气管有啰音,产软壳蛋、畸形蛋,蛋品质下降。
4.2.2 同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鉴别
病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的病原为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病鸡咳嗽,严重时有血性黏液咳出,张口吸气,发出喘鸣声,排出绿色稀粪。
确诊本病后,对发病严重鸡要及时淘汰,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同时严格鸡舍消毒,使用0.3%过氧乙酸或3%火碱溶液进行消毒。
当前,治疗鸡传染性鼻炎最有效的药物是磺胺类药物,要想获取显著疗效,剂量需加倍,但会抑制蛋鸡产蛋。基于此,建议产蛋鸡采用其他治疗方案,譬如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土霉素;针对食欲下降的病鸡,采用链霉素、庆大霉素进行肌肉注射,连用3d;间隔3d后再次用药,以巩固疗效。除此以外,由于被病原菌污染的饮水可作为传播途径,考虑使用药物饮水的方法对鸡传染性鼻炎进行治疗,会收到良好效果。
对疾病治疗前最好先进行药敏试验,选用高度敏感的药物治疗,已达到最佳疗效;同时不仅要注意用药的剂量和疗程,而且也注重高敏药物的联合使用,最大程度上避免耐药性产生。
5.2.1 加强免疫接种
接种疫苗的鸡群能最大程度上降低感染发病率。25~30日龄鸡皮下注射鸡传染性鼻炎灭活疫苗,剂量为0.5ml/只;第二次免疫可选择120日龄时,疫苗、剂量和首免相同,能够对整个产蛋期进行保护。
5.2.2 坚持自繁自养
确需引进鸡苗,可先隔离饲养,保证无病后再混群饲养;坚持全进全出制度,每批育雏开始后,中途不混养其他日龄鸡,到出售日龄时要全部出售,并对鸡舍严格消毒。同时,鸡场工作人员应认真执行更衣、换鞋等防疫制度。禁止从病区引进鸡只,并从育雏开始就不可混入其他鸡只,避免病原传播。对鸡只的进食、体表情况,精神状态及其排泄物进行定期检查,一旦发现产生鸡传染性鼻炎应及时处理。
5.2.3 加强饲养管理
鸡群的饲管完善、鸡舍卫生条件良好,可在较大程度上避免鸡只发病;为此,需要确保鸡群日常的营养均衡,饲料中各成分的比例适当,特别是饲料中富含VA,可以增强鸡群抗病力;并且将鸡舍中的粪便和污物及时地清除,采用高效低毒的消毒药剂对鸡舍及饲具彻底消毒;给鸡群提供充足洁净的饮水,保持饲养密度合理,避免应激因素,能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