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群(吉林省通化县二密镇畜牧兽医站 134102)
蟾蜍属于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滑体亚纲、无尾目、蟾蜍科、蟾蜍属。本文通过对蟾蜍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繁殖特性和饲养管理要点等方面进行介绍,以便科学养殖。
体长平均60mm左右,雌性最大者可达80mm。体粗壮,头宽大,口阔,嘴端圆,鼻孔近嘴端,眼大而凸出,后方有圆形鼓膜,眼间距大,头顶部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腺。前肢粗壮而长,后肢粗壮而短,左右根部不相遇;全身皮肤极其粗糙,背面肤色随季节变化,且雌、雄不同,前者色淡,后者黑绿色(繁殖季节),腹面不光滑,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
蟾蜍的生活习性随着四季的变化而变化,主要有7大特点:一是抱团性,初春、深秋“抱团”于水中嬉戏,夏季“散团”活动找饵料,水陆到处都有其活动,冬初开始长期“抱团”冬眠至初春;二是怕光、喜暗、喜湿;三是白天潜伏于泥土、砖石下及草丛中歇息;四是夜晚频繁活动,用与身体等长的舌头捕食;五是喜欢潜在水底淤泥中冬眠,不怕缺氧;六是生命力顽强,不易患病;七是害怕蛇类侵袭。
蟾蜍为卵生动物,水中产卵,体外受精,繁殖能力较强。每年当水温在10℃左右、空气相对湿度在90%时产卵。每个雌体一次产卵量为5000枚左右,卵一般成双行列排列在管状的胶质卵带内,卵带缠绕于水草上。蟾蜍对自产卵没有保护功能。受精卵在水中孵化成蝌蚪,形似小鱼,用腮呼吸。雌、雄比例以3∶1为宜,受精率可达90%以上。
在水源充足之地可建饲养场,场地大小可根据需要进行选择。饲养场周围建围墙,墙高1m即可,因为蟾蜍的跳跃能力比较差,一般不容易逃走。墙基入地下0.4m,墙内材料光滑,以防蟾蜍挖洞或攀爬逃走。
场内最少要有3个水池,水池总面积占整个饲养场面积的30%左右,包括产卵池、孵化池和饲养池。产卵池和孵化池水深不少于30~40cm,饲养池不少于50cm。为预防蛇类进入饲养场,墙四周修建捕蛇网,可将入侵之蛇一网打尽。
刚孵出的小蝌蚪每平方米放养2000~4000只,20日龄每平方米放养500~1000只,30日龄每平方米放养200只,蝌蚪长大后要及时分类疏放,以利于生长发育。
蟾蜍的饲料因其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而异。蝌蚪孵化2~8d内便开始吃食,先以卵膜为食物,以后吃一些动植物的碎屑、水中微生物和浮游生物,稍大后可食糠麸、嫩草、蔬菜以及昆虫和软体动物为食物。当饲料不足时,可点灯诱虫作食料,也可以人工饲养蚯蚓,或捕捞虫蛆冲洗干净供其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