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峰,黄海波,张稳,刘鸿燕,郁建生
(1.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国家工程中心;2.铜仁职业技术学院药学院,贵州铜仁554300)
大黄的药用部分是其根及根茎,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大黄的运用十分广泛,根据大黄的性味归经分析大黄在肠胃可以泻下攻积,在心肝可以清热解火,还能治疗多种血热瘀血症,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都有大黄的记载。随着现代研究发现,大黄不仅具有强烈的泻下功能,同时具有保肝利胆、抑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活性,调节免疫抗肿瘤等多种作用,可以运用于现代临床的各个方面。
因为大黄作用显著,用途广泛,近年来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根据古代文献中种植大黄区域的分布与现代种植大黄分布进行比较,根据不同地区大黄有效成分的质量,判断筛选优质大黄栽培区域,为区分大黄不同种质的分布区域展开初步研究。
大黄在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经出现过记载,主要是介绍其疗效功能:“下瘀血,血闭,寒热……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书的《吴普本草》中对大黄的产地,采收加工,植株形态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大黄,一名黄良,一名火参,一名肤如……获生蜀郡北部,或陇西。”根据吴普所述大黄的产地位于蜀郡,即现在四川阿坝州东南部及成都地区,陇西地区是指现在甘肃省附近的地区,具体指甘肃甘南、定西、宁夏地区,还包括青海贵德、尖扎、循化地区。我国古代并未有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的详细区分,《吴普本草》中只是简要的描述了大黄的产地的分布。魏晋南北朝梁代时期,《神农本草经》因战乱关系及当时书籍传播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内容有了较大改变,陶弘景全面系统的整理补充的《神农本草经》,撰写了《本草经集注》,这本书重视药材产地、采集方法和加工炮制方法对药物疗效可能产生的影响,对大黄的产地也进行了补充。“今采益州北部汶山及西山者,虽非河西、陇西,好者犹如紫地锦色,味甚苦涩,色至浓黑……”,与《吴普本草》相比,《本草经集注》中提到了不同地区生产的大黄在药性上有所差别的内容。益州北部汶山是指四川省阿坝州东南部,河西包括现在青海省和甘肃省交界处黄河以西的广大地区,再加上陇西地区和西山,大黄的产地有所扩大,资源分布更加广阔,同时引起了当代学者对大黄产地与药性之间的思考,并以“紫地锦色,味甚苦涩,色至浓黑”为优质大黄的判断标准。
隋唐时期中医药学术发展迅速,中药方面的书籍出现的频率大大增加,《千金翼方》钟硕大黄的产地为“陇右道霍州、河西道凉州,剑南道茂州。”大黄的栽培去与南北朝时期没有太大差别,公元六百五十九年撰写的《新修本草》较为详细的介绍了每类药物的性味,产地,内容丰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新修本草》中说大黄“幽,并以北渐细,气力不如蜀中者。今出宕州,凉州、西吴蜀地皆有。其茎味酸,堪生啖,亦以解热多食不利人,陶称蜀地者不如陇西,误矣。”该书认为大黄的种植产地向北,大黄的根茎越细,河北和山西北部的大黄药性与蜀地不同,进一步提出不同产地的大黄药性上存在差异的问题。陈藏器编写的《本草拾遗》中明确提出了不同产地大黄的药效差异,“用之当分别其力,若取和厚深沉,能攻病者,可用蜀中牛舌片紧硬者;若取泄泻峻快,推陈去热,当取河西锦纹者。”根据用药目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产地的药物,说明了大黄在产地因素上存在的差异对药性有所影响,明确不同产地大黄之间的功效差异。五代时期成书的《蜀本草》在药品的性味、产地、形态等方面都增加了新的内容,《蜀本草》和《本草拾遗》原书已散佚,其内容可以从《证类本草》中看到。
宋代药学发展蓬勃,嘉佑六年,苏颂编写的《图经本草》中说“大黄,生河西山谷及陇西,今蜀川、河东、陕西州郡皆有之。以蜀川锦文者佳,其次秦陇来者,谓之吐蕃大黄。”苏颂认为蜀川的锦纹大黄最佳,其次是甘肃的吐蕃大黄,提出了不同产地大黄功效强度有所差异的观念。
明代成书的《本草纲目》是我国医药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本草纲目》中说“因其似大黄,故谓之羊蹄大黄,实非一类,又一种酸模,乃山大黄也,状似羊蹄而生山上,所谓土大黄或指此,非羊蹄也。”《植物名实图考》中绘制了三株大黄,其中大黄叶片形态有所差异,说明大黄有种类之间的差异,在《本草品汇精要》中首次记载了大黄可以人工种植的内容。到明清时期,医药类的书已经十分繁杂,对于大黄的记载也有区别,清代在药学著作方面多是对以前的本草进行增改。
古代的药物学研究因为资源不足、交通不利、鉴定技术落后等因素开展艰难,随着时代的发展,鉴定技术分析技术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大黄的产地,运用也有了较大的变化,但古代的文献可以为大黄的研究提供参考。在研究大黄的产地与大黄的功效有何不同时,想要了解大黄的习性产地,除了根据本草学的资料进行分析外,还要结合具体实际进行考察,才能得出最真实的答案。
大黄喜爱干燥凉爽的生活环境,喜欢光照、耐寒、不宜在温度较高或潮湿的地方生长,野生和人工栽培的大黄都要在阳光充足的砂质壤土中种植。现代大黄为廖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我国的药用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大多分布在西北及西南海拔三千米左右的高寒山地地区,包括四川甘孜、理县、阿坝;甘肃礼县、天祝、碌曲;青海玉树、贵德等县和西藏昌都、那曲地区。我国野生的大黄资源日益减少,市场上用于制药的大黄多为人工栽培的大黄,大黄在栽培过程中要求土层深厚,富有营养,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现在药用植物,大黄,多分布于陕西南部,湖北西部、四川东部,贵州,云南的部分地区也种植有小部分大黄,四川和云南地区的大黄多为药用大黄,药用大黄生长于海拔较低的山地地区,可生于山地地区的林原、草坡。因为大黄在不同地区分布有不同品种,其植株外形性状气味都有差异,所以不同地区的大黄都根据地域特点起了不同的名字,从区分其产地与药用方面的不同。甘肃有天水一带的天水大黄,产于甘肃文县的文县大黄,产于甘肃清水地区的清水大黄,产于甘肃成县的庄浪大黄。
甘肃省是大黄的原产地之一,从《吴普本草》开始就有大黄分布在甘肃省的记载,甘肃位于我国西北部,地处黄河上游,甘肃省位于陕西省的西方,四川省的北方,青海、新疆的东边,包含的地域十分广阔,地形也十分复杂,包含高原、山地、盆地等多种地形,位于我国陆上部分的中心。从不同地区的气候分布分析,甘肃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新藏高原三个区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受气候因素的影响,甘肃省的自然地貌复杂,光照时间长,光照辐射强度大,年温度变化小,昼夜温差大具有漫长的冷季,具有明显的高原气候特色。许多不同形态的植物在这片区域的生长时,都会受到地形地势变迁的影响,但经过长时间的适应后,也会形成抗旱、抗倒伏的能力,除了生长一些不常使用的中药材,甘肃省的地理环境也十分符合大黄的生长需求,这味中药的药理特性和临床治疗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应用,也是受到许多中药资源的开发和研究人员青睐的药材,所以大黄种植的最佳地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同时采摘的药材和对药材的加工处理过程都要在专业指导下不断完善,要在特定的阶段定时考察不同的外界因素对大黄资源分布情况的影响,结合这种调查结果向周边区域拓展,猜想是否能发掘出更加广阔的种植地,以解决资源地匮乏的问题,道地药材的研究都是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才最终确定出雏形的,在各种药典和关于本草的记载中,都有对大黄性味归经详尽的描述,但是记载人工栽培品的言论却没有多少,而且也没有涉及到野生品的形成问题,这更加凸显出甘肃省的大黄资源是十分宝贵的,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追求大黄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使其在不受到破坏的情况下得到有效利用。但近年来,商业贸易下的经济形态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中药制品和中成药的价格在不断上涨,人们对于中医养生的意识变得更强,这也导致了大黄的过度采摘,其分布地区与储备量较以前都有所下降,而且因为大黄适合生长气候的影响,野生大黄在海拔较高、气候寒冷的地区生长缓慢,种群更新慢,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甘肃省野生大黄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从现有资源分布找到药用植物新资源,通过研究本草文献中的要用大黄资源分布与现代科研资料中药用大黄的分布区域,可以从中发现药用植物新资源,本草文献中包含了从古代流传至今的珍贵思路,通过研读本草文献,寻找其现代利用的价值,将其运用于实践中。例如近年来非常有名的青蒿素,青蒿治疗疟疾的效果可以从《肘后备急方》中得到线索。《肘后备急方》中曾提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大黄的分布范围广,生长环境的类型较多,分布区域的不同,大黄中的有效药理成分也有所差异,针对不同产地,探求不同种质的大黄资源分布。在探索资源分布的同时构建大黄的种质资料库,种质是指在植物中由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常存在于特定品种之中,如道地药材。种质资源是进行中医药研究的物质基础,对种质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能够有效发展传统中医药,古人根据当时的科学理论基础已经对植物的种质进行了一定的区分,现代生物技术高度发展,对于种质资源能有更详细的研究,关于传统中医药的发展,种质资源的研究在其中必不可少,中药发展的进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种质资源研究的深度。
研究大黄资源分布能够有效保护野生资源,药用植物在我国的运用十分频繁,古代医生以中药材治病,现代中医药行业也在持续发展,医院、药房、药厂各个地方都有大量的需求,随着人们需求的增加,很多珍贵的中药材几乎灭绝,野生的大黄资源已经逐步减少,我国在保护野生药物资源方面没有强而有力的措施,为了提高大黄在药用方面的研究价值,实现要用植物大黄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野生大黄资源,了解要用植物大黄的资源分布去开展保护过程必须的一步。根据大黄资源分布特点,结合当地特有气候、土质等因素,运用先进的生物技术手段,了解大黄生长所需的环境,为人工种植大黄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大黄在我国种植历史悠久,从古代大夫到现代医生都对大黄的临床应用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根据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大黄药效各有偏差,不同的生长环境可能影响大黄中的药理成分,通过了解药用植物大黄的资源分布,了解各产区栽培大黄的差别,提高优质的大黄生产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环境,促进大黄栽培种植的发展。
[1]庄江能.大黄的主要成分及其临床药理研究进展[J].西南军医.2009,11(05).
[2]吴普(魏).中医古籍整理丛书;吴普本草[M].尚志钧,尤荣辑,郝学军等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
[3]陶弘景(梁).中医古籍整理丛书;本草经集注[M].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