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胤
(河南省荥阳市畜牧局450100)
河南省一直是我国禽畜养殖大省,禽畜疫病防治一直是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工作内容。随着我国养殖业防疫水平的不断提高,一些常见的禽畜流行病在疫苗研制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并对于疫病预防起到一定效果,但在河南省养殖业中,牛羊口蹄疫、猪疫、禽流感等疾病的爆发于传染的概率依然居高不下[1]。而随着市场化养殖的不断推进,影响疫病风险控制的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其中主要有:(1)禽畜类型与来源,在市场化过程中,各地区养殖业之间的禽畜贸易频繁,增加了疫病爆发与传播危险;(2)养殖管理,禽畜养殖的卫生环境、饲养条件、畜舍规模、建设选择等条件均会影响疫病控制;(3)疫病控制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责任感影响着对疫病的预防与应对;(4)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目前我国关于禽畜养殖业疫病防治还没有形成系统严格的法律规范,对于养殖户缺乏强制检疫规定,从而出现防疫漏洞,增加控制风险;(5)养殖户对于禽畜疫病的认知更多停留在被动防治层面,缺乏主动检查、主动防治积极性,对疫病爆发与传播危害缺乏认识,影响疫病防治工作的开展与普及。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 《动物防疫法》,但对于防疫工作的落实缺乏细节性指导,难以发挥其指导性、规范性作用。基于此,河南省相关部门应从依法管理角度出发,根据国家 《动物防疫法》,结合河南省养殖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配套措施,保证对防疫法律法规的贯彻。此外还应积极吸取西方国家防疫体系构建的经验,完善、细化防疫目标,推动防疫工作的落实。
信息对称是保证疫病防治的重要环节。过去由于信息沟通不畅,某一地区疫病爆发后,附近养殖业得不到疫情信息,缺乏有效预防,造成防疫工作的措手不及。针对此,河南省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建立禽畜养殖业信息官方平台,密切注意各区域禽畜的疫病控制情况,并对于流行疾病进行及时通报,为养殖户提供专业的防疫指导,以避免疫情肆意蔓延。
专业防疫人员是养殖业疫病防治的主体。河南省在加强专业防疫人员队伍建设中,一方面应增加人才培养投入,提高疫病研究人员、检疫人员、治疗人员的业务能力,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落实防疫措施[2];另一方面加强对基层养殖业的管理,对乡镇兽医站、农村防疫人员进行资源整合,在保证其经济收入的前提下,推动落实国家接种免疫制度。
制度管理是提高禽畜养殖业防疫水平,控制防疫风险的重要保障。河南省在养殖业管理过程中,应将制度建设纳入疫病防疫体系建设中来。一方面要加强对疫苗管理制度建设,利用制度保证疫苗的质量,利用补贴、免费防疫等方式,调动养殖户参与防疫的主动性;另一方面还应加强对防疫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制定严格的监督制度,提高河南省禽畜养殖业防疫体系建设的实效性。
宣传是普及防疫知识的重要手段。养殖户对疫病风险的认识决定其能否实现主动控制禽畜疫情的关键性因素。基于此,河南省相关防疫部门应利用多种途径实现对防疫工作的普及,如讲解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普及我国防疫制度等,提高养殖人员的防疫意识,推动河南省禽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1]何世荣.浅谈畜禽防疫工作中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J].畜禽业,2015(8):39-41.
[2]刘向鹏,王忠山,陈文武.规模化养殖场如何规避疫情风险[J].中国牧业通讯,2011(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