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新思路探究

2018-01-18 10:05陈罗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0期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改

陈罗华

【摘要】教育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会对学生人格成长产生非常深远的意义。所以,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注重改革创新,在配合新课标对青少年培养的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促进青少年个人品格健全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改  初中道德与法治  教学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0-0066-02

引言: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人格健全,逐步向社会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一方面是响应国家“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另一方面则是要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国家培养一批知法、懂法、守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所以,进行新课标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身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育水平。

一、教师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

新课标要求下的道德与法制教育课程是为了满足我国“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的要求。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计划制定的过程中要注意对道德与法制教育的课程机构、内容涉及方面都要有所变化,要能够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需求。既然道德与法制教育的要旨是在于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那么教师就应当转变过去对思想政治课程不重视,仅仅作为应试教育内容进行简单传授的观念。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教师自身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个比较深入的理解,用一种更能够被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这种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对学生成绩的提高,而是要帮助学生的社会化人格成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尊重学生作为课程教育主体的身份,教学内容要跟随我国法律政策的变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始终坚持将最先进的价值观念及时传递给学生,引领学生向着更加健全的人格发展方向前进。

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

要想实现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就需要师生之间有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氛围。作为综合素质教学内容,要想使学生真正能够主动接受教育学习,就需要学生相信老师并对其所传授的内容充满信任。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就成为了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研究内容。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己不但肩负着传道解惑、教书育人的身份,同时还要成为学生信赖的朋友,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相信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学生才会愿意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使学习活动的效率得到提升。所以,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多采用鼓励的态度,鼓励学生增强学习信心,促进师生之间关系向着亲密友好的状态发展。尤其是道德和法治教育本身就是根据过去的思想政治课程演变过来的,肩负着辅导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责任。所以,教师在平时也要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困难多加关心与呵护,促进课堂学习氛围的轻松、友好。

三、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改环境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为了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全面提高,应当要注重对教学方式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被调动起来,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灵活应用,用多姿多彩、生动有趣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注意结合目前国家法治建设的实际,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更能够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产生比较切合目前时代发展实际的体验,激发学生为了时代进步而努力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教师还要运用互联网技术来对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补充。这主要是为了尽可能地开拓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增强对国际局势的了解,这样既可以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用更加情景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加真实、多元化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能够用一个更加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和理解当前国内外的政治局势,从而对我国的法治建设产生更多的认同感。所以,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的创新内容既要符合当前时代的发展现状要求,又要对学生的思想起到一定的引领效果,从而实现对中学生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两个方面的提高。

四、将理论知识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新课改环境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是为了提高学生理解并解决现代社会中所面对的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更多地要注意将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互联系,尽可能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问题的实际对象,打破过去的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过于学科化、脱离社会实际的局限,促进学生生活逻辑的培养。这样一来可以使教学活动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更加符合中學阶段的青少年人格成长与发展的需求。过去的教学活动常常被诟病缺乏社会化、人性化的思考,所以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陷,学校在进行教学进度规划时要尽可能地为学生设计更加实际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用有所成,实现学生精神与道德方面的成长是需要教师与学校共同合作,进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实际问题的环境,才能对学生产生一些更加积极的引导,促进学生用一种更加符合问题实际的思考角度来看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实现青少年人格和思想上的社会化发展。

五、积极开展丰富的教学实践

新课改下的道德与法制教学的“新”就体现在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进行教学设计中,要更加注重学习内容的实践性,这是根据初中阶段的青少年生理与心理成长特点研究出来的。教学活动中用一种更加趋近于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教学中的实际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感性认知;另一方面则是可以提高学生对不同问题进行分析的理性化态度,提高其思想的深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开展丰富有趣的教学实践活动即使要提高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也是希望教师能够在这样实际的环境中对学生有更加切身的教育和引领,打破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只是对学生进行僵化的知识传授的局面。所谓“言传身教”,教师的个人魅力在这样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可以对学生产生更加直接的影响力。所以,教师要注意自身道德法治意识的提高,才能在这样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教师还要注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可以达到教学效果的要求,并注重教学内容中思想性和人文性内容的植入。教学实践活动的意义更多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研究,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应用性理解,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领会我国道德与法制建设中对国家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深远影响。所以,进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将会对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作用,值得被大力推广。

结束语: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需要进行一些改革与创新,这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初中阶段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要求。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调整、还是对教学手段的革新,其根本目的都是希望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所以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教师要在对我国道德与法制建设实际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对我国的道德与法治建设有一个更加全面的理解,从而推动学生综合性、全面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斌建.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之我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S2):135-136

[2]赵淑娜.新课改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原则之我见[J].学周刊2013,(16):160-161

[3]高云飞.基于新课改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策略研究[A].第五届世纪之星创新教育论坛论文集[C].北京中外软信息技术研究院2016

猜你喜欢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课改
紧跟新课改新布局,提升一轮复习效率
师生参与,构建高效课堂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