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如何保障幼儿游戏的本体性价值

2018-01-18 10:05冀秋阳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40期
关键词:游戏幼儿

【摘要】幼儿游戏的本体性价值是相对于传统游戏观下的工具性价值而提出的。它是指游戏的最初价值、本源价值。它强调游戏不是帮助幼儿发展智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工具;也不是协助教师进行班级管理,规范教学秩序的手段,而是其本身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内在需要所带给幼儿的快乐、成功的体验。在游戏化的活动课程中,教师要在各个环节保障游戏的本体性价值的实现。

【关键词】幼儿  游戏  本体性价值

【中图分类号】G

长期以来,游戏在幼儿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仅仅被作为吸引幼儿注意力、提高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效率,乃至规范教学秩序的工具或手段,而丝毫不顾及幼儿是否真正获得游戏性的心理体验,[1]正所谓“ 不是儿童在游戏,而是在游戏儿童”。这种现象背后的认识根源就在于仅把游戏视为一种外显的活动或行为的单维游戏观。因其不能给予游戏内在的精神意蕴及其本体性价值以足够关注,而势必导致一种过分强调眼前的教学目标实现的功利化游戏价值观和实践上的形式主义取向。可见,跳出传统认识的局限,完整地解读儿童游戏的存在及其对于教育教学的价值,厘定游戏的本体性价值在幼儿园课程中全面实现的可能路径,便成为一种必需。

一、游戏的本体性价值的理解

本体性是指客观事物的本来属性,是关于探讨事物本源的问题,也就是哲学里讲的——对事物存在的一种前提性反思。探讨儿童游戏的本位价值就是要探讨儿童游戏之所以有价值的一种前提条件,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满足这一前提条件,体现儿童游戏的本来价值。

柏拉图认为,游戏是一切幼子(动物和人的)生活和能力跳跃需要而产生的有意识的模拟活动。亚里士多德认为,游戏是劳作后的休息和消遣,本身不带有任何目的性的一种行为活动。拉夫·科斯特认为,游戏就是在快乐中学会某种本领的活动。[2]从这些古代学者对游戏的定义,不难看出游戏是能满足幼儿的需要,并给幼儿带来快乐的本身无目的的一种活动。

在幼儿期的各种活动中,游戏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机率最高、参与时间最长的一种自主性活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游戏成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游戏是幼儿喜欢的、主动的活动,游戏是适应幼儿内部的需要进行的,它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游戏中的幼儿是主动的,并非别人强迫的。游戏由于其本身的“动”、“灵活”、“变换”等特点,[3]能够满足儿童身体活动的需要、探究的需要、交往和表达的需要,游戏使得儿童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由此带来快乐,快乐作为内在的强化物是儿童对游戏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兴趣和快乐这两种正情绪体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幼儿去游戏。

游戏的本体性价值是一个相对概念,本体性价值是相对于工具性价值而言的。我们将本体性价值比作人体的心脏,那么工具性价值就等同于人的手脚,心脏只有一个,而手脚有多个,心脏只要能正常工作人体就能活着,而与手脚是否正常工作没有关系。手脚的正常依赖于心脏的正常运转,而心脏的正常运转与手脚没有直接的联系。所以说,工具性价值的体现依赖于本体价值的实现。儿童游戏的工具性价值体现于把游戏作为一种活动的形式或手段来组织和开展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以确保教育教学的高效和顺利完成。[4]人们往往会说,游戏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这是游戏的目的性价值的体现。在允许或者为儿童创造儿童的机会时,成人会在游戏之前设定一定的目标,比如成人认为搭建积木有助于儿童的动手动脑能力的发展,以至于达到开发儿童智力的目的,于是才为儿童选择积木玩具。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中,教师认为游戏能帮助其更好的开展活动课程,这是游戏的操作性价值。幼儿教师以游戏的形似开展活动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使幼儿集中精力参与到活动中。在儿童的社会交往中,游戏有助于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是游戏的社会价值。游戏中的各种情景是幼儿在生活中看到却没办法亲自参与其中的,(父母为其代劳)在游戏的虚拟情景中幼儿可以自己操控,处理从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这些价值的实现归根结底都是游戏的本体价值的体现,是游戏活动本身带给幼儿的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或成就感、幽默感和因身体活动的需要满足而获得的生理快感等所构成的游戏性体验。[5]这些游戏性体验是游戏活动的不可或缺的构成因素。在组织与指导儿童的游戏过程中,只有注意使儿童产生游戏的体验,才不致使游戏失去“灵魂”。

二、在游戏化的活动课程中实现儿童游戏的本体价值

《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游戏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自由地变换动作、姿势,可以多次重复他们所感兴趣的活动而不受限制。“动即快乐”是儿童游戏的最初动因。现今“游戏课程观”使得教师走出了传统的“教师中心”,教师与学生都是“游戏者”,他们的关系是游戏者与游戏者之间的关系,是完全平等的。在组织和指导游戲的各个阶段中,要给儿童主动游戏的机会,为儿童游戏创造充足的空间。

(一)游戏的准备

游戏的准备阶段是游戏的开始阶段,包括游戏环境的创设、场地的设置以及儿童游戏的心理准备。游戏的环境中要有足够的游戏材料,环境要新奇能激起游戏探索的兴趣,环境的布置最好能请儿童亲自参与。游戏的场地要足够的宽广,满足每个儿童体验到各种不同令人兴奋的游戏的机会。在儿童游戏之前必须使儿童清楚游戏的规则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使儿童有自主选择游戏的权力,并做好游戏前的心理准备。

(二)主题的选择

游戏主题的选择,遵循一个原则,即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游戏的主题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作为教师应该多了解儿童生活的各方面,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多观察。儿童游戏主题的选择方法,一是教师可以根据对儿童平时的观察,找到儿童感兴趣的点或者是儿童急需要通过游戏锻炼的内容,以此作为游戏的主题;二是可以从儿童平时的游戏中所生成的主题产生;三是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一个大的主题,给儿童自己讨论,讨论出更多的子主题,儿童对哪个主题更有探索的欲望就以哪个主题为游戏的主题。

(三)规则的制定

除了部分规则性较强的体育游戏外,很多儿童游戏的规则都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作灵活的变动。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儿童积极主动的考虑游戏的规则,根据游戏本身的特点以及参与游戏者的自身特点及游戏场地游戏时间等多种条件的限制,灵活的制定游戏的规则,由于规则是儿童自己制定的,儿童便不会轻易地破坏游戏规则,从而养成严格遵守游戏规则的意识。

(四)角色的选择

不同的游戏都会牵涉到角色的选择和分工,如何选择角色也是游戏本身给儿童的一种挑战和锻炼。儿童自己选择角色能充分尊重儿童的自主性,儿童只有在充分理解角色的情况下才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当然儿童在初次选择角色时难免会选择到自己不喜欢或者不适合的角色,这就是需要儿童自己想办法去协调,或者适应自己选择的角色。在这整个过程中,游戏给予儿童自主性体验、承担责任以及独自解决问题的体验。

(五)材料的选择和情境的创设

游戏材料的选择和情景的创设很大程度上依赖儿童的年龄,年龄较小的儿童对游戏材料真实性、逼真性要求较高,一次性游戏的材料种类也不需要太多,但数量可以多些。对情景要求简单有趣,而年龄较大的儿童更喜欢能激发其探索欲望的低结构材料以及具有较大挑战性的大型材料,一次性游戏的材料可以尽量多些,以满足不同儿童对于各种材料的需求。对于情景的要求并不像年龄较小儿童要求的那么高,有些甚至不需要一定的情景性,只要给予其充分材料即可。

三、教師须保障游戏本位性价值的实现

教师作为儿童游戏的重要他人,有责任了解和保障儿童游戏的本体性价值的实现。虽说现在教育提倡“学生中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教师对儿童游戏的态度直接关系到儿童的游戏。若教师认为儿童的游戏纯粹是一种消遣,他便会对游戏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在游戏过程中的控制和干预就会过多。若教师能够认识到游戏本身对儿童的吸引,以及儿童对游戏的需求,则教师会放任儿童进行游戏。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以保证游戏本体性价值的实现:

(一)教师的介入

在儿童进行游戏的过程中,难免会碰到困难,这时往往需要教师的介入,那么处于旁观者的教师到底应该怎样介入呢?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方法有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直接介入即以教师的身份介入,而间接介入即是以游戏者身份介入。儿童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在一旁观察,若发现儿童有碰到操作上的困难,经过数次的尝试后,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则教师可以采取直接介入的方式指导儿童,以免儿童因为困难无法解决而放弃游戏。当教师发现儿童因为材料的缺乏或者角色的关系协调上出现了困难,则教师可以采取以一个游戏者介入游戏当中的方式,对儿童进行指导。在具体的游戏中,教师是采取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直接的介入一般针对性强,目的在于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介入时间短。间接的介入往往依据游戏情景的需要,解决某种关系问题或者使得游戏继续更深入的进展下去,介入的时间有时可以直到游戏的结束。当然不管教师是采用直接介入还是间接介入,都应该充分尊重儿童游戏的主体性,让其在游戏中体验到自我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二)去权威、去权力体现儿童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育思想以及教师观念,加上教师自身多年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使得教师难以放下权威者的身份,在游戏中也常常会使用长者的权力,对儿童的游戏指手画脚。试想下要是儿童总在教师的指使下完成游戏,那么儿童是没有有创造性的,儿童的游戏也不能称为游戏,而只能说完成任务。当儿童在教师的权威与权力之下解放出来,他会自主地进行游戏。

(三)耐心地等待儿童完成自己的游戏

在这里耐心的含义是“耐得住性子不去干预”。也就是希望教师按捺住想要帮助儿童完成游戏的心理。教师站在一个成人的角度往往难以忍受在他看来是很简单,可以用很快捷的方法做出来的事情,儿童却要做无数次的尝试。当你看到儿童经过数次将嵌套玩具的接口街上却仍然失败后,你去帮助他讲接口街上,那么儿童就失去了了解物体镶嵌原理的机会;当你看到儿童通过数次的穿脱衣服还是未能将衣服穿好后,你手一伸将他衣服穿好后,他就失去了发展他手眼协调,并且获得自己亲自穿好衣服的成就感。所以,当你看到儿童在为一件小小的事做努力的尝试的时候,不要为了赶时间而去帮助他,要耐心的再等一等,给他自己完成他的游戏的时间,这样他或许就能得到自己发展的满足和成就感。

(四)教师参与到游戏中和儿童一起游戏

每个人都有过游戏的童年,教师也不例外。教师之所以不理解儿童的游戏,是因为儿时游戏带给他们的快乐体验已经被生活所遗忘。当教师抛开自己的身份,全身心参与到儿童游戏当中,教师定能找回童年的感觉,找到游戏带来的体验,从而会换位思考儿童现在的游戏,因此更能理解儿童游戏的需求,更好的指导儿童进行游戏。当教师回归到最初的游戏状态时,也更能理解游戏的本体性价值。[6]

参考文献:

[1]王宜鹏、夏如波.“游戏人”理论与“游戏课程观”[J].当代教育科学,2010,(15).

[2]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张新立.儿童游戏的发生及其本质特点新探——儿童游戏的生理—心理观[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

[4]赵景辉.论幼儿游戏工具性价值的合理性体现[J].教育导刊,2010,(02).

[5]丁海东.论儿童的游戏精神[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6]丁海东.游戏的教育价值及其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实现路径[J].游戏与玩具,2006,(12).

作者简介:

冀秋阳(1987年—),男,汉族,河南省驻马店人。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基本理论。

6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40-0027-02

猜你喜欢
游戏幼儿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爆笑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