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自立
悠悠岁月,花开花落。似在转眼之间一个人便会匆匆步入老年。不可避讳,与少年、青年相比,老者在人世间走一遭的时间所剩不多,他们理应受到人们的怜爱和尊重。
作为“走的桥比年轻后辈走的路还要多”的老年人,也自然应当熟悉、明了人际关系的一条重要规则:人重与自重相统一,自重方可赢得人重。然而,我们身边却常有一些令人不快的事情发生。君且看公交车和地铁上,有的老人对别人的让座非但舍不得说半个“谢”字,连脸上露出一丝示好的笑容都决意不肯;有些广场舞的老舞迷从不顾及伴音多响,吵得四邻不安,甚至为了和小青年“争夺”篮球场而恶语对骂,拳脚相向。由此看来,这些老人的所作所为确实是有失身份,让人大跌眼镜了。
诚然,少数老人的不当举止并不仅止于上述数例。君再看,有的老人虽已退出江湖多年,却还是走不出往昔那点“功名”的光环,见到老同学、老朋友总是要居高临下、说教一番,非得弄出一点与众不同的“做派”;为了炫耀自己的“过人”才艺,有的人宁可花冤枉钱也要买些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自欺欺人的“证书”“奖状”,或者挤进“名人大全”之类的“书砖”里,用以逢人显摆。更有甚者,几个人一旦凑在一起总要摆起“龙门阵”,鼓捣陈年旧事、张长李短,明知流言腿短于人毫发无损,却硬要过一回口舌之瘾。凡此种种,只会让大家心生腻烦,讪笑不已。
由是观之,有些老人虽已身居“庙堂”之外,心却远未归于清宁、恬淡。恰如柳宗元的《(虫负)蝂传》里写到的那种“善负小虫”———(虫负)蝂,因其“好上高”,一再背负着不堪重压的精神和物质重负,最后“极其力不已”,落得一个众人都不愿看到的结局。写到此处,我不禁想起早年有些乡村流传的美谈,凡是当官回家的人都得在村口脱去官服,穿上与村民一樣的衣服,千万不可显尊摆贵。这种乡规民约是一种高尚的道德约束,促使你一到生你养你的故土就要自觉抖落世道尘俗,尽快回归原本的质朴、纯净。
“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老人之所以被人称为智者,就是因为他们已经登临人生的制高点,最为知晓该忘却处要忘却,该放下处要放下;能从自己的人生道路中悟出一言一行的是非优劣,特别是能不断反省自己的品行、学业上的“短板”:位高未必德高,官学未必一致,所以越到老年,越要修身养性,越要勤勉为学,越要友善待人。这样的老人才配得上人之表率的美誉,获得人们由衷的尊崇。
老人方知人生真滋味。正如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所言:“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