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
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
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
偶然翻到以前抄在本子上的这首小诗,觉得意境空寂清灵,甚是少见。再读几遍,又觉落寞异常,所谓的以乐景写哀情,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这是秦观《秋日》组诗里的一首。组诗共三首,写的是他蛰居高邮时的乡下生活。
邗沟名邗江,即今江苏境内自扬州市西北入淮之运河,中途经高邮。
秦观是高邮人。诗大概是熙宁、元丰年间,少游蛰居高邮乡下所写。
当时,他还算年轻,虽然屡试不第,却因在乡下读书静养,生活过得还算悠闲自在。
诗写得很美。说秋天的霜落到水面,水显得很清。这清的水,映出了天上的寒星,故而有第二句,繁星点点,倒映水中,看起来好像依傍在诗人的小船边。船驶入长满水草的湖泊深处,诗人以为这里是尽头了,谁知,竟然听到了笑语声,浮荡在空寂的夜里——那来自停留在湖泊深处的船。
此诗历来为诗选家所重,宋人《庚溪诗话》说这首诗是有所借鉴的,举例晋宋间帛道猷诗:“茅茨隐不见,鸡鸣知有人。”参寥:“隔林仿佛闻机杼,知有人家在翠微。”从技法上而言,这两句诗是可能被作为参考的。
用这一技法写成的诗句,有我们最为熟悉的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那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然而,两者意境,相差太远。
陆游的诗,是走投无路后的开阔,是欣喜,是雀跃。虽有诗意,但哲理性已远超诗情了。秦观此诗,却不见哲理,只见幽微的诗心。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古典诗词历来有以动写静、以乐写哀的传统,比如“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秦观《秋日》组诗中的这首诗是以动衬静,用别人家的笑语声,来反衬自己的身心皆静,静得寂寞。光反衬还不够,这首诗中还有转折。这是转折中的反衬。
即使在那么僻静的地方,仍然有人,有相聚,有谈笑。言下之意,他以为船已开到十分偏僻静谧的地方了,天地间只有水,有寒星,有船,有菰蒲,还有自己。谁知道,那么寂寞的地方,竟然有人,只是,并不和他一樣寂寞。所以,那笑语声并不能使他欣喜,反而使他更加落寞了。
人的情感有很多种,有时候并非简单的喜怒哀乐可以概括。譬如秦观此时的寂寞,并没有到悲哀的程度,只是空寂,而且诗人似乎是很享受这种寂寞的。不然,大概也不能写出“寒星无数傍船明”这样的句子。通观秦观《秋日》这组诗,可以发现,情调是颇为安静闲适的。“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唯有心中宁静安定,才能观察到极细微之物的动态,也更能凸显这种“静”的状态。
这样的诗境,并非人人能有。
秦观是谁?
据说他去世时,苏轼痛心疾首,尝书:“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秦观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例如满是愁绪的《踏莎行》,还有那首令无数读者唏嘘的《鹊桥仙》,而最能代表他内心的,我觉得可能是那首《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写得极细腻,极幽微,那轻盈、幽约的愁绪,恰到好处。
有这样的一颗心,才能写出“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这样的句子吧。
还有没有更寂寞的诗呢?有。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也很寂寞,然而这种寂寞是悲怆、慷慨的。这是陈子昂的寂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