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平
明月千里寄相思。中秋节的团圆美意传承千古,却也照出人们在平常日子里难得在意的离愁别绪。“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类的离情,可以用苏子传扬千古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劝慰:“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死别,则要用什么样的话慰藉才好呢?
“你宛如明月,这般美如画,却遥不可及”,李健的《心升明月》一响起,便不仅唱出我想问的问题,而且勾起了我的思念。
外公,您一走,竟已十载。
小时候,家里困难,妈妈生完我后没奶水,我像只病猫般日夜啼哭。爸爸在千里之遥的军营,妈妈连个诉苦的人都没有,只会看着我抹泪。外公把我们接过去,炒香糯米,碾成粉,再蒸成米糊,一只手臂抱着我,另一只手托着一碗拌着猪油的米糊,走几步,往我嘴里塞一口。我就这样吞着香喷喷的米糊,从一只病猫长成满地跑的调皮蛋。
其中的辛劳,被他化成几句话:“那几年,我们过端午节和元宵节都没粽子、汤圆吃。糯米哪去了?全喂‘猫了。”
糯米产量低,在生活普遍艰辛的农村,每家每户只舍得种上一小块,还是位于犄角旮旯的小片田地,这样不至于太影响全家的口粮。
我却吃掉了一大家子对于节日的想念。
幸亏外公是个心灵手巧的男人,他能编织各色竹器,所以每年的中秋节,我们都过得有滋有味。家里的青竹椅是他做的;晒苦瓜皮、茄子皮等盐点心的竹筛子是他织的;就连我午睡的竹床,也是他编的——一躺上去,酷暑如潮水一般退却,天地清朗,门外喧腾的烈日化作微凉的月光,好一场酣睡啊!
每次编篾器,我都是他的忠实观众。一根根青竹带着山里的凉意,躺在厅屋里,长过门槛。外公握着一把乌黑的篾刀,剖开竹根,再轻轻一撬,青竹便像得到神秘指令,嚓的一声裂到竹梢。我问外公:“为什么刀还没削到中间,它就裂开了呢?”外公说:“我是它的老朋友了,它自然听我的话。”我以为外公开玩笑,凝神看他,他云淡风轻地坐在那里劈削,没有半点要逗我的迹象,我就信以为真了。
竹片被他分成青黄两色。青篾片韧性足,像蛇一样在他的刀下舞蹈,我就在跃动的篾片间跳来跳去,想象自己是林梢的小鸟。黄篾片呢,因为韧性稍差,会被做成椅子、床啊什么的。嗯,有谁看过它们成型前的样子呢,除了我,没多少人了吧?我自豪得紧,把要在同学面前夸耀的台詞都想好了。
等篾片在外公的指间变成精巧的篮子、篓子、筛子,还有椅子、床的时候;等它们变成集市上四邻八村的人看在眼里,明明不想挪开目光却又讨价还价的抢手货时,我就知道,中秋节要到了。
哈哈,中秋节要到了,外公卖篾器的钱会变成一个个美味的月饼,让我吃都吃不够,赖在节日里走也不想走。
可是,时光飞逝,我终究还是长大了,外公也老了。舅舅不准他再劳动,他只好偷着做点篾器。有一年中秋节回老家,我一边吃着他买的月饼,一边给他买了一副老花镜。他高兴得马上挂在鼻梁上:“这下削篾片看得清了。”
我佯怒,说眼镜是给他读书看报的,不是给他削篾片的,不然,就告诉舅舅。他却说:“我还能干活,也有能力买月饼给我的外孙女儿吃,这是多快乐的事,为什么要反对?”
2007年中秋节前夕,外公在削篾条时,仆倒在地。等家人把他从满是竹屑的地上背起,送到医院后,发现老花镜被摔掉了一个镜片。他们找了一番,没找到,便罢了。
外公却再也没有醒来。
外公的葬礼上,妈妈对我说:“外公那些年因为抱你,手臂酸痛,你理应好好送送他。”我有点蒙,早知他把我带大的艰辛不止一点点,可是,他告诉我的都是玩笑话,陪伴我的日子也透着欢乐。这唯一带着严肃色彩的信息,实在来得太迟,迟得我有些木然。我悲伤不起来,因为一切很不真实:外公怎么会离开?这个又倔强又可爱的老头子,怎么可能离开呢?
从墓地回来,看到家门口的斜坡上有一堆竹屑,一个东西在上面闪着光。我弯腰捡起,发现竟是外公的镜片,应该是掉到他削出来的竹屑里,被人清扫后倒在这里的。我差点喊出声:“外公的眼镜片不是在这里吗?”却突然想起,找到了又能怎样呢?人都不在了。这才觉得心痛难当,于是大哭。
2017年的中秋来临,外公离开我正好十年。电视里传来李健的歌声:“你宛如明月,这般美如画,却遥不可及……”简直唱中我的心事:多年来,我贪婪地享受外公给我的爱,却对他回报甚微——仅仅给他买了一副老花镜,都在镜片掉落又拾得后,无从归还。令我更加难受的是,我连这份对他的疏忽与怠慢,都是在失去他后才发觉,这让我想弥补都难。
这位对我恩重如山的老人,他的爱已经化成我生命的一部分,所以他的离开,让我犹如被施了麻醉药的伤员,痛感的到来与存留滞后又漫长。我在对他的思念与歉疚中走了很多路,历经了很多事,才在听见李健唱这首《心升明月》时,逐渐明白:我曾经拥有他的那段岁月,即使已经不复存在,也是我生命中永恒的礼物和美好。有了这份关于他的独家记忆,即使阴阳相隔,我也能与他长久相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