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云滨,谢建荣,王晓迪,王玉祥
(福建省龙岩市人民医院 骨伤科,福建 龙岩 364000)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之一,而以伸直型为多见。现将近几年来,笔者运用手法整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儿童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实践报道如下。
本组病例33例均为门诊患者,男19例,女14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10岁,平均6.3岁;就诊时间均在损伤后48 h内;均为闭合性骨折,无合并血管、神经损伤;治疗前均经X线拍片证实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断远端向后上方移位,近断端向前下方移位,并有不同程度的桡偏或尺偏移位。
患者坐位或仰卧位,患肢置于中立位,肘关节稍屈曲,助手握持患肢上臂上段,术者握持患肢前臂,沿患肢上臂纵轴方向行轻柔适度且充分的对抗拔伸牵引,逐渐矫正断端重叠旋转移位后,术者以一手握持患肢维持持续牵引,另一手以拇指置于患肢肘部前方的骨折近端前侧,用力向后按压骨折近端,其余四指置于肘后骨折远端处,推拉骨折远断端向前,同时,维持牵引的一手,以患者患肢手指朝向肩部的方向,缓缓屈肘至100°左右,以矫正骨折的前后移位,随后依据骨折不同的侧方移位,以一手的拇指置于骨折的近端,其余四指置于骨折的远端,做对向用力挤压,以矫正侧方移位,最后将前臂稍外展挤压,造成断端外侧骨皮质嵌插,预防肘内翻。应注意骨折复位后,必须维持在一个稳定的位置,屈曲肘关节使肱三头肌拉紧,能有效地稳定骨折,在不影响血液循环的情况下,尽可能屈曲肘关节[1]。
取厚薄适中的杉树皮四块,宽度均为上臂最大周长的1/5左右,长度:上端均平三角肌下缘,前侧板下缘达肘窝处,末端稍向前弯曲,后侧板达前臂中段处,肘部塑形成90°,内外侧板下缘达肱骨内外髁下。并置备梯形垫一个(置于鹰嘴后方),方垫一个(置于肘窝前上方骨折近断端处)。两个塔形垫(置于骨折近端外侧及远端内侧以防止肘内翻),待手法整复,检查骨折复位满意后,即可进行固定[2]。先以绷带松缠2层~3层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纸压垫、夹板分别置于适当位置,以3条扎带捆扎,最上方的扎带应避免过紧,并用一条略窄于内外侧夹板宽度的胶布条,从内侧板的下1/2处绕过后侧板的肘下前臂处达外侧板的1/2处,应松紧适度,以维持夹板外固定的稳定性。固定后应密切观察患肢血液循环,检查桡动脉的搏动情况,是否存在,有无减弱或消失,有无手部疼痛和麻木,皮肤颜色、温度有无变化,若有异常,应立即调整夹板的松紧度。术后1周内,2 d~3 d X线检查1次,观察骨折有无移位,解开外固定,观察压垫有否移动,皮肤有无水泡,若有发现骨折段向外成角(肘内翻)或骨折远段内旋,应及时纠正,并调整夹板的松紧度。随后4 d~5 d复查1次,3周左右视X线检查结果,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可解除外固定夹板,指导患者逐步进行功能锻炼。
骨折后期,解除外固定后,可适当采用中药熏洗,以活血消肿,舒筋活络,通利关节。用药:三菱6 g,莪术6 g,苏木6 g,桂枝5 g,桑枝6 g,羌活6 g,灵仙6 g,防风6 g,鸡血藤10 g,伸筋草 6 g,防己6 g,每日1剂,早晚熏洗。
根据骨折早、中、后期,指导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循序渐进的功能锻炼,但严禁暴力被动活动,以免导致再次损伤,加重骨化,引起骨化性肌炎的发生。
优:骨折愈合,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无畸形,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携带角正常;良:骨折愈合,骨折对位尚满意,外观无明显畸形,肘关节伸屈受限,在30°以内,携带角减少在20°以内;差:骨折复位差,伤肢(患肢)畸形,遗留后遗症,影响功能。
本组病例中,优23例,良6例,差4例,其中3例手法复位后拍片复查,因复位情况不太理想,而转科转院治疗,1例1 a余后发现肘内翻。本组病例中,均未发现神经、血管损伤及前臂缺血性肌挛缩。
肱骨髁上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以伸直型为多见,但由于小儿体质柔弱,因此,在治疗上,牵引时用力应缓慢柔和适度,避免暴力。复位时应注意勿矫正过度,力量要均匀,不可过猛,屈曲牵引力不宜过大,推拉不可过猛,以避免使伸直型骨折变成屈曲型骨折[3]。整复尺偏型骨折,可略伸直肘关节,并将前臂向桡侧伸展,使断端桡侧骨皮质嵌插或稍有桡偏以防止肘内翻发生。桡偏型骨折也应避免为了力求解剖位复位而矫枉过正发生肘内翻。外固定时,在不影响血液循环的情况下,可将肘关节固定大于90°位置上,但外固定不可过紧,还应密切注意检查桡动脉搏动情况,密切观察有无手剧烈疼痛、麻痹、血管搏动、皮肤颜色发紫或苍白等缺血性肌肉挛缩的早期症状,若有,应及时解除或放松外固定,做进一步观察或采取其他治疗方法。在骨折后期,运用中药熏洗,配合功能锻炼,以活血消肿,舒筋活络、通利关节,防止关节强直,迅速恢复功能,但在功能锻炼时,应避免暴力被动活动而产生骨化性肌炎[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