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肉牛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对策

2018-01-18 14:56孙彦琴魏金销郭利亚郭宏文谭旭信张晓建张栓玲白跃宇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肉牛牛肉养殖

孙彦琴 ,魏金销 ,郭利亚 ,,郭宏文 ,谭旭信 ,张晓建 ,张栓玲 ,白跃宇 ,,

(1.河南省动物卫生监督所,郑州 450008;2.河南省种牛遗传性能测定中心,郑州 450018;3.河南省畜产品质量监测检验中心,郑州 450008;4.河南科技学院,新乡 453003)

肉牛产业是我国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资源利用及居民膳食结构改善等都发挥着积极作用[1]。肉牛属于大型草食家畜,其肉用经济性状优势突出。2016年,国家首次制定并发布实施的《全国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调,发展肉牛产业等草食畜牧业(简称草牧业),是国家建设现代畜牧业的重要内容,对加快农业调结构、转方式,构建农牧业结合、粮经饲兼顾、生态循环发展的种养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牛肉生产国,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市场拉动下,我国肉牛产业生产方式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态势整体持续向好。

1 当前肉牛产业发展的5个特征

我国肉牛产业基础弱、起步晚,但发展快、势头强。随着国民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于牛肉的需求与日俱增[2]。牛肉产品已成为我国城乡居民重要的“菜篮子”产品,更是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必需品。近年来,我国牛肉产量一直保持增长势头,肉牛标准化养殖稳步推进,生产技术明显提高,产业化水平大幅提升。总体来看,当前我国肉牛产业发展呈现以下5个特征。

1.1 肉牛生产形势平稳,生产基础条件不断增强

我国肉牛产业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发展势头向好。2017年,我国牛肉总产量达707万t,比2008年增长15.3%[3],远高于全球牛肉产量增长率,占世界牛肉总产量的11.5%,仅低于美国(1 210.9万t)和巴西(945.0万t),居世界第3位。从肉牛生产来看,我国肉牛养殖基础不断加强,养殖技术大幅提高。目前,我国肉牛养殖方式以舍饲为主,以规模养殖为主导,四大肉牛养殖生产区,不断探索绿色、健康、可循环农牧结合模式,充分利用当地农作物、农副产品资源,科学搭配精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不断改善肉牛舍饲环境,养殖效益逐步好转。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测算,2017年国内屠宰肉牛约2 000万头,平均每头杂交牛胴体重约331 kg、中大体型本地黄牛胴体重约255.0 kg、南方本地小黄牛胴体重约184 kg[3]。

1.2 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产业发展质量显著进步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力度,出台各项政策措施,补贴母牛繁育和肉牛标准化生产,推动肉牛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特别是在支持适度规模肉牛养殖场改造升级,推广肉牛不同饲养阶段不同营养调控技术,加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安装和使用,引导发展农牧结合、草牧配套,充分利用当地不同种类粗饲料资源,倡导绿色生态循环肉牛养殖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肉牛养殖效率不断提高,饲养成本有效降低,肉牛由散养向适度规模养殖有序转变,产业发展质量大幅提升[4]。据畜牧业统计资料显示,2016年,我国肉牛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比重达30%,比2010年提高6.8个百分点。同时,机械化自动化养殖、精准营养配制、信息化管理、优质牧草青贮等技术普及,口蹄疫等重大疫病和布病、结核病等人畜共患病得到有效控制,肉牛产业发展生产技术取得显著进步。

1.3 品种选育卓有成效,良繁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品种是肉牛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多年来,我国先后从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家引进了10多个乳肉兼用型和肉用型的种公牛品种,利用国外优良种公牛与我国本地黄牛进行杂交改良,培育出如秦川牛、南阳牛、鲁西牛、延边牛和晋南牛等多种优秀的新品系或新品种,使黄牛从单一的役用生产向乳、肉、役兼用生产方向转变。配合国家政策引导和支持,肉牛主产区不断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了省(区)肉牛育种站、市级贮氮站、县级冷配站、乡镇品改站的品改网络体系;积极进行良种引进、改良与推广,突出抓好肉牛冷冻精液配种,冷配比重逐年提高。随着全基因组测序和生物育种技术的广泛应用,肉牛品种持续得到改善。不同地域肉牛良繁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东北地区,主要用西门塔尔牛和夏洛来牛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长速度;中原地区,着重地方良种黄牛的选育力度,提高肉牛品质;西部地区,用瑞士褐牛和安格斯肉牛进行改良,以提高对环境的适应性[5]。经过多年的杂交改良,我国肉牛优势产区肉牛良种杂交改良的比重不断提升,由2002年的35%提高到了目前的60%以上。

1.4 牛肉进口数量不断增加,市场需求和影响集中度高

近年来,我国牛肉进口持续增长。2017年,我国牛肉进出口总量(不含牛下水等产品)约62.15万t,比2016年同期增加9.68万t,同比增长18.4%,牛肉进出口贸易额27.25亿美元,贸易赤字27.09亿美元。2017年进口牛肉62.06万t,出口牛肉不足0.1万t,进口额27.17亿美元,进口均价每吨7 509.18美元[3]。进口牛肉对我国肉牛生产和牛肉消费的影响越来越大,表现出2个特点:一是进口来源集中,以高端牛肉及其制品为主。国内进口牛肉主要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在进口牛肉中,以优质高档高品质的牛肉为主,国内高档牛肉来源基本由国外进口占据。以美国为例,美国是牛肉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2017年出口牛肉及其制品128.5万t,进口124.1万t。受饮食习惯影响,美国进口的牛肉主要是碎的瘦牛肉,而出口则是附加值高的高端牛肉制品。二是进口区域集中,主要为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省份或地区。进口牛肉包括冷鲜带骨牛肉、冷鲜去骨牛肉、冷冻带骨牛肉、冷冻去骨牛肉、冷冻胴体及半胴体,其中,冷冻去骨牛肉进口量占比最大,超过80%。冷冻去骨牛肉多为高品质牛肉产品。进口牛肉的地区较为集中,主要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进口量最多的7个省份均超过2万t,分别是天津(240 503.9 t)、上海(150 026.3 t)、辽宁(50 690.7 t)、山东(37 963.2 t)、江苏(33 284.7 t)、北京(28 708.1 t)和广东(25 089.5 t)。

1.5 肉牛产业政策持续发力,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国家高度重视肉牛产业发展,相继出台了肉牛良种补贴、“菜篮子”产品支持、基础母牛扩群增量补贴、南方现代草食畜牧业发展、牛羊大县奖励等扶持政策,持续加大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良种工程、秸秆养畜等工程项目投资力度,大力推动肉牛养殖、牛肉供给和生产方式的转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发展草牧业,支持青贮玉米和苜蓿等饲草料种植,开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试点,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发展草食畜牧业”,为“十三五”草食畜牧业发展夯实了政策基础。在国家“菜篮子”产品支持和大县奖励政策中,对肉牛年出栏量200~2 000头,平均每场户奖励80万元,优先支持饲养母牛的养殖场户,极大地带动了肉牛养殖和产业格局的培育。当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四大肉牛产区:西北传统牧区(以新疆、宁夏、青海等为主)、东北肉牛生产区(以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为主)、西南肉牛生产区(以四川、贵州、云南、广西为主)和中原肉牛生产区(以河南、山东、河北和安徽为主)。肉牛产业基本形成了集育种、繁育、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和完善。

2 肉牛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肉牛产业发展速度快、进步明显,但仍存在诸多挑战。我国肉牛产业面临着进口牛肉竞争压力的同时,在肉牛品种培育、加工销售等关键技术领域,仍落后于肉牛产业发达国家,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2.1 肉牛良种化程度不高,产品加工能力不足

牛肉生产与肉牛品种直接相关,尽管我国肉牛饲养数量位列世界前列,但其中本地良种肉牛及外来改良牛之和仅占35%,黄牛改良不足20%,良种化程度较低。随着各地对牛种进行杂交改良,许多地方牛品种的纯种基因难以保留,优良性状损失较为严重。另外,牛肉生产与牛肉分割等先进加工技术紧密关联,虽然随着各种现代化生产线技术和自动化设备的引入,我国和发达国家牛肉加工的设备及技术差别不大,但受肉牛产业链产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市场化培育不足等因素影响,发达国家牛肉加工附加值高达30%~40%,而我国的牛肉加工附加值却远低于发达国家,不足其三分之一。

2.2 生产方式和技术落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虽然我国肉牛生产方式比过去有了明显转变,但尚未形成高度专业成熟的生产模式,养殖方式仍较落后,区域布局不合理,种养结合不紧密,许多自然草场地区仍延续放牧等粗放饲养方式,肉牛生产养殖总体上仍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饲养方式为主,缺乏规范化、科学化的养殖管理方式和饲草料加工利用,无法有效保证肉牛饲料利用效率和肥育效果,难以提高肉牛质量与规格,牛肉产品品质和数量与国外差距较大[6]。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头肉牛屠宰胴体重约低100 kg,牛肉生产成本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一倍以上[1],严重影响我国牛肉产品的竞争力。同时,肉牛标准化养殖粪便综合利用率不高,局部地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环境保护压力较大。

2.3 国内消费市场培育较弱,消费信心和能力不强

终端消费和市场培育是肉牛产业发展的驱动力。目前,国内市场的开发力度仍不强,大部分品牌忽视对个人消费的引导,选择与大型国际超市、餐饮企业合作,缺乏宣传和终端市场培育。同时,我国牛肉市场开发薄弱,产品仍以传统牛肉为主,同质化严重,不能满足差异化消费需求,在市场上难以实行产品分级和优质优价,影响消费者的选择。通过对我国2016年牛肉消费数据分析发现,国内牛肉消费量约800万t,其中国产牛肉产量约680万t、进口120万t,牛肉自给率在85%左右。而国内人均牛肉消费量5.33 kg,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是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10[3],可见在当前我国人均牛肉消费量较低的情况下,消费者更青睐国外进口牛肉,而进口牛肉的增大,将会进一步削弱国产牛肉市场消费信心和消费能力。

3 建议及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对牛肉等优质动物蛋白需求将持续提升,肉牛产业的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和进口压力,以及肉牛产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在推进我国肉牛产业发展上,需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应对,综合施策,通过持续推进品种培育,生产方式转变,先进技术示范,市场引导培育等,加快我国肉牛产业面向市场和消费人群向高质量方向发展,主要有以下4项建议。

3.1 加强肉牛优良品种选育和良繁体系建设

深入实施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大力支持肉牛国家核心育种场建设,完善生产性能测定配套设施设备配置,规范开展生产性能测定工作,督促育种企业提高场内测定的质量及国产优秀种公畜数量和质量。加强种畜禽遗传评估中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遗传评估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快主要肉牛育种进程,坚持引进与本地培育相结合,加强肉牛品种联合培育创新,挖掘地方牛品种资源,选择群体规模大、育种基础好的现有杂交群体开展杂交育种,培育一批专门化肉牛新品种,提高育成品种和引进品种的生产性能[7]。加快推进肉牛联合育种,鼓励支持以企业为主,联合高校和科研机构等成立联合育种组织,支持建设区域性联合育种站,健全肉牛遗传交流共享机制。

3.2 推进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和先进生产加工技术

标准化规模养殖是肉牛产业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抓手,应继续扩大肉牛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实施范围,进一步支持适度肉牛规模养殖场的升级和改造,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新形势下,落实新的环保理念,处理好生产发展和环境的关系,加快粪便收集环节工艺研究,提高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利用基础设施设备配备率,鼓励企业完善粪便污水综合处理利用技术,发展差异化生态工程处理模式。在产业下游,以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冷鲜为主攻方向,推进肉牛标准化屠宰,优化牛肉及其制品结构,加快推进肉品分类分级,扩大冷鲜肉和分割肉市场占有率。鼓励和支持企业收购、自建养殖场,延伸产业链,带动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等经营主体,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等经营模式,为农牧民提供资助,完善利益联结。积极探索“互联网+”与各类肉牛养殖生产经营主体深度融合,构建多元产品流通网络,加强产加销有序连接。

3.3 加强肉牛产业化科技支撑与推广服务

集聚现代肉牛产业技术体系、科研院所和企业力量,加强肉牛良种繁育、标准化规模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优质饲草料种植与加工等核心技术与设施装备的联合攻关和研发,突破关键领域的技术瓶颈,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强基层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升基层技术推广骨干的服务能力,提高基层推广机构和人员的能力素质,加强科研攻关的力度,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解决生产中遇到的难题[8]。特别针对肉牛整体遗传水平不高、良种化程度低、品种培育缓慢等问题,在有条件场区,应加大新培育的专门化肉牛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一是推广肉牛品种登记和生产性能测定,建立肉牛遗传评估体系;二是利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MOET育种技术、克隆技术等,推广胚胎早期遗传检测和体细胞、单细胞克隆技术,构建种公牛精准培育体系;三是结合分子育种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研发适合各肉牛产区的肉牛引进品种及其经济杂交配套模型及操作技术;四是开展肉牛繁殖生物新技术创新示范,建立肉牛育种繁殖管理平台,实现肉牛智能化选种选配。

3.4 加大肉牛养殖政策扶持和创新金融支持

政策引导和支持是肉牛产业发展的稳定器,建议国家继续实施“菜篮子”工程、畜禽良种工程、基础母畜扩群、粪污资源化利用、动物防疫及标准化规模养殖等工作,补贴对象向优势区、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加大对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扶持肉牛合作社、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提高肉牛养殖组织化程度,加强产业宣传力度,提高品牌和产品的知名度[9]。继续实施调出大县奖励政策,开展草牧业发展试验试点、粮改饲试点、现代草地畜牧业发展试点,完善草食畜产品储备调配制度。同时,强化金融保险支持,以推进财政资金撬动金融资本支持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试点为契机,探索采用信贷担保、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金融资本支持肉牛产业发展。鼓励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增加对肉牛产业发展的信贷支持,推动解决规模养殖场户和屠宰企业贷款难题。探索建立肉牛保险制度,逐步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范围,提高风险保障水平。

猜你喜欢
肉牛牛肉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开发林下养殖吃上瓢鸡“产业饭”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肉牛口炎咋防治
酸汤牛肉里的爱
寻味牛肉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