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榆中县种子管理站,甘肃 榆中 730100)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中央对解决好“三农”问题作出的战略部署,是未来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战略重点和基本遵循。乡村振兴是包括“三农”问题在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等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式、全覆盖、高水平的系统振兴,它不是某一方面的“单兵突进”,而是复合式的全面振兴[1]。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产业振兴是基础,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乡村振兴将是空中楼阁。而农业是乡村振兴产业的主要组成之一,尤其要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现代农业是指广泛应用现代科技、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要素和科学经营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生产[2]。
榆中县已形成无公害蔬菜、马铃薯、养殖、花卉、食用菌、药材种植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基地,走出了一条适合榆中县南北川三类不同区域发展,具有县域经济特点和农民快速增收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取得了显著成效[3]。但要实现现代农业的生产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来深入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本文对榆中县发展现代农业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和工作思路,以期能够提供帮助。
农业是一个可持续、循环发展的产业,不仅要关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更要践行这五大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创新引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要坚持协调发展,协调县域内农业区域之间产业布局,协调农业生态平衡,协调区域间的发展进程,协调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等等;要坚持绿色发展,对现代农业来说要坚持生态可持续、产品无公害、资源节约等标准;要坚持开放发展,吸收先进经验推动农业经济新增长;最终要确保共享发展,打赢县域人口脱贫攻坚战,开创农业、农村发展新局面。
全县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差大,降水量少,分布不均,要结合自然条件、研究区位优劣势、市场前景,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设计农业生产模式。
按照地形地貌特点,全县分为三类不同地区:东北部系干旱山区,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以白土层为主,气候干燥,年均降雨量300mm,无霜期100d;西南部为二阴黑土层和高寒阴湿区,马卸山、兴隆山横列,林木纵生,是榆中县冷凉性蔬菜主产区,降雨量500mm,无霜期90d;中部为川区地带,海拔1 400-2 000m,是榆中县的重要产粮区、经济作物区和高原夏菜主产区,降雨量400mm,无霜期140d[4-5]。
东北部干旱山区要依据生态承载能力确定适宜的农、林、牧结构比例,调整种植结构,扩大耐旱型作物,小杂粮,气候生长适宜的中药材、百合等种植面积;逐步使种植业、畜牧业的农业生产形成规模化效益,不断提升机械化程度。西南部为二阴黑土层和高寒阴湿区,环境良好,气候适宜,毗邻兰州,在进行优质冷凉性蔬菜生产的基础上,走保护生态优先,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探索开展农业生产观赏、体验旅游项目,延伸农业生产的功能。在中部川区要大力实施精准农业、科技农业,控制农业有害生物,并减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提升机械化程度,提升农产品品质。在农业产品上要突出地方特色,继续推进无公害“高原夏菜”生产,发展蔬菜、水果采摘,农事活动参与,农业知识科普等形式的乡村休闲农业。支持和鼓励具有特色农业产品的农业生产组织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田园综合体发展。
区域农业竞争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由区域农业的市场适应能力、区域农业的盈利能力、区域农业的可扩张能力、区域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以及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共同形成[6]。但直接的表现是产品的竞争,是特色农业产品的质量、精深加工、品牌、差异性等方面的竞争。县域内要围绕影响农业竞争力的直接、间接因素,要不断改变靠初级的、数量型的增长方式。县域内特色农业产品要有针对性的分类、分级制定标准,运用于产品生产、收获、储藏、包装销售等环节,不断提升县域内特色农业产品的竞争力。
在资源、经济基础可行的条件下要着力拉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农业产业化集群的创新、提升和拓展,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积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积极开发具有农业生态价值、休闲价值的乡村休闲旅游业等,促进农业与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现代农业经营组织是促使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众多分散的农户直接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使农民难以在新阶段得到生存和发展。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和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发展壮大,并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其引领和带动作用。在组织内,人是最活跃的因素,而参与者的农业科技教育水平、综合素质、创新能力、领导能力等是组织存在和发展的人才保证。同时,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有目的地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出台政策支持,积极吸引返乡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科技人员等从事农业生产创业,补充现代农业生产的从业人员。
要建立政府引导,企业、科技人员参与,市场引导的的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农业生产性服务。基本形成服务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覆盖县域全产业链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立足于服务县域现代农业生产,着眼于满足普通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需要。在农业市场信息服务、农资供应服务、农业绿色生产技术服务、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农机作业及维修服务、农产品初加工服务、农产品营销服务等七个关键服务领域健全服务体系[7]。此外,还要建立和完善检测机构和监管体系,发挥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职能作用,提升政府的服务能力。
创新“互联网+”模式,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农业”大平台,整合各级各类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持系统,搭建公益性为主的农村流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技术服务的互联互通。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业大数据中心,发展智慧农业,以最快捷、最直接、低成本的方式把产品供求、农业技术和法律政策等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帮助其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
总体来说,要实现榆中县农业的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的孕育和发展离不开上述几方面的整体推进,要构建在科学指导思想下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效的人才培育环境、全面的服务体系、大数据支撑的农业信息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