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剑 余晓晓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浙江 瑞安 325200
小儿白天尿频综合征是指患儿在白昼出现尿频、尿急、尿量少而不痛,入睡后尿频消失,又无尿床现象,属中医学“淋证”范畴,且更接近于“小便数”[1]。本病的病位在膀胱,病机则多为膀胱气化不利。当然膀胱的气化有赖于肾的气化,与肺的通调水道,脾的运化功能密切相关,也有赖于三焦气化的协调。四逆散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王泰林谓:“四逆散,少阴枢机之剂也……而枢机为病,必以和解。”秦伯未更指出:“柴胡与枳实同用,能升清降浊;白芍与枳实同用,能流畅气滞;白芍与甘草同用,又能缓急止痛。”可见四逆散非专为“四逆”而设,实为宣畅气机、和解枢机之剂。基予以上认识,笔者经反复临床实践,以四逆散为基本方,分阶段、审证候,伍用相应的药物来治疗小儿白天尿频综合征,均取得较好疗效,现结合典型医案阐述如下。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尿意频繁可能与大脑皮层发育不完善,对排尿中枢抑制能力较弱,膀胱神经功能失调有关。也有人认为本病初起与轻微的感染,尿道异物刺激,尿液偏酸有关[2]。结合中医辨证分析,本病初期阶段小儿有下焦湿热的症状,故在四逆散的基础上辅以清利小便之品。
如治何某某,男,3岁。2017年3月7日初诊。患儿白天尿频1周。因刚入读幼儿园,情绪抵触,加之老师在午睡前常反复督促小朋友先小便再上床就寝,未及半月遂出现白天小便频数,5~10分钟小便1次,每次量少或只有数滴,内裤常见黄色尿渍,症状于睡前尤甚,入睡后消失。刻下:患儿精神如常,脾气急躁,纳谷欠香,大便偏干,尿道口稍红,舌尖红,苔薄根稍黄腻。实验室检查及B超检查无殊。中医辨证属气机不畅,湿热蕴于下焦,治拟疏理兼施。处方:柴胡、白芍、枳壳、茯苓、萆薢、车前子、丹参各6g,黄柏、石菖蒲、远志肉、通草各4g,甘草2g。5剂。嘱家长设法分散、转移其注意力。患者家属述药后尿频即愈,未复发。
本案患儿因在幼儿园精神紧张、焦虑而诱发尿频,起病急、病程短,一般情况良好,属实证。处方以四逆散疏畅膀胱气机;加黄柏、萆薢、车前子、通草清利小便;茯苓健脾利湿,伍石菖蒲,远志肉安神定志,配丹参清心除烦。诸药合用则气机畅、小便利、心神宁,故效捷。
笔者临证观察发现,患儿由于疲劳时感受外邪,导致尿频症状易反复发作。由于过劳耗气,易出现虚实夹杂之证,此时非单用疏、利而能见效,宜疏涩并施。
如治张某某,女,12岁。2014年9月18日就诊。患儿尿频月余。起因为假期外出旅游,途中憋尿而出现尿频,小腹拘急,尿后不尽。经阿莫西林胶囊、尿感宁颗粒等治疗后症状稍有缓解,开学后学业紧张,睡眠不足,尿频症状反复。刻下:患儿白天小便频数,量少,色不黄,尿后小腹仍有坠胀而感尿意不尽,内裤时见粘冻样分泌物,无发热、尿痛。面色欠华,精神稍倦,舌嫩苔薄腻,脉细弦稍滑。尿常规:粘液丝+,余正常;B超检查未见异常。辨证属气虚湿阻,治宜疏涩兼施。处方:柴胡、白芍、枳壳、车前子、太子参、山药、芡实各10g,白芷、远志、通草各6g,黄柏、甘草各3g。5剂。药后小腹不适感消失,尿频亦有好转。依前方法再进5剂。后诉药毕尿频未再反复。
该案患儿由于憋尿导致膀胱气失宣畅,湿浊下注而发病,故用四逆散疏畅膀胱气机;又因旅途劳顿耗气时发病,有耗气之虞,故精神倦怠、睡眠欠佳症状一直存在,故笔者加用太子参、山药、芡实等益气固涩之品,与清热祛湿同用,获效良好。
临床亦有部分白天尿频综合征患儿由于素体本虚,或羁病日久,或失治、误治等,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水道失司,兼有脾肾不足的本虚标实之证。治疗上应温补脾肾,固摄下元,疏畅膀胱气机,标本兼顾,才能获得满意疗效。
如治林某某,女,10岁。2016年8月10日就诊。患儿反复白天尿频半年。家长诉其自幼体弱、怕冷、胆小,半年来小便频数,点滴而下,尿液清澈,症状于注意力高度集中时减轻,入睡后消失。刻下:患儿面色不华,精神倦怠,四肢不温,舌淡嫩边有齿痕,苔薄,脉细。实验室检查及B超检查无殊。辨证属脾肾两虚,膀胱气化不利。治宜温固脾肾,兼以疏利。处方:柴胡、白芍、枳壳、炙甘草、炙远志各6g,太子参、炙黄芪、菟丝子、覆盆子、乌药、山药、炒益智仁、炒桑螵蛸各10g。7剂。复诊:药后尿频好转,每次尿量增多,但有尿意时仍较难控制,原方加茱萸肉、杞子各10g。7剂。后依前方法调治2月,患儿面色红润,告愈。
本案患儿脾肾两虚之证较为明显,笔者用太子参、炙黄芪、山药健脾益气,菟丝子、益智仁、桑螵鞘、覆盆子温肾固涩;四逆散宣畅气机,寓补于疏,是治疗的关键。患者病程较长,虚补缓图,故调治2月,而获全效。
[1]肖延龄,马淑然.中医名著名篇临床导读儿科病症卷[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64-265.
[2]汪受传.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