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新
(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高台动物卫生监督所125209)
寄生于水禽肠道内的绦虫种类较多,其中最主要的是矛形剑带绦虫和皱褶绦虫。绦虫均寄生于鹅小肠内,尤其是十二指肠。大量虫体增殖可造成患鹅贫血、下痢、产蛋下降甚至停产。鹅绦虫病的病原主要是矛形剑带绦虫和皱褶绦虫。矛形剑带绦虫虫体为乳白色,形似矛头,由20~40个节片组成,头节细小,附有4个吸盘,顶端有8个小钩,颈短。虫卵无色,呈椭圆形。矛形剑带绦虫以水生的剑水蚤为中间宿主,虫卵在剑水蚤体内发育成类囊尾蚴。皱褶绦虫为大型虫体,头节细小,易脱落。头节下有一扩张的假头节,由许多无生殖器官的节片组成,吻端有钩。虫卵为两端稍尖的椭圆形。
矛形剑带绦虫卵囊形成类囊尾蚴,鹅摄入含类囊尾蚴的剑水蚤而感染,在小肠内经2~3周发育为成虫。雏鹅易感,严重者可导致死亡。成年鹅多为带虫源。皱褶绦虫与矛形剑带绦虫感染宿主过程相似。该病多发生于中间宿主活跃的4~9月份。各品种鹅均可感染该病,以25~40日龄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
雏鹅感染后首先出现消化机能障碍症状,排混有白色节片的白色稀便。后期患鹅食欲下降至废绝,渴欲增加,生长缓漫,消瘦,精神不振,不愿运动,常离群独处,两翅下垂,羽毛粗乱。有时可见运动失调,两腿无力,走路不稳,常突然侧向一方跌倒,站立困难。夜间患禽伸颈张口呼吸,呈划水状发病后一般经过1~5d死亡,若有其他疾病并发或继发感染,则可导致较高的死亡率。剖检雏鹅可见小肠内黏液增多,黏膜增厚,呈卡他性炎症,有出血点,有时可见溃疡灶。浆膜可见大小不一的出血点,心外膜更为显著。
采集患鹅粪便中的白色米粒样孕卵节片,轻碾后做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虫卵。也可对部分病清严重的患鹅进行剖检,结合小肠剖检变化综合诊断。
首先要改善鹅舍环境卫生,对粪便和污水进行生物处理和无害化处理,养殖过程中注意观察感染清况。对成年鹅进行定期驱虫,一般在春秋两季进行,以减少病原对环境的危害。患鹅治疗或预防驱虫可选用以下力案;按照每千克体重服用20~30mg丙硫咪唑 (抗蠕敏);按照每千克体重服用150~200mg硫双二氯酚 (别定), 隔4d后再用一次;按照每千克体重服用100~150mg氯硝柳胺 (灭绦灵)。
鹅蛔虫病是由蛔虫寄生于小肠内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本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主要造成雏鹅发育不良,严重时造成大量死亡。蛔虫是寄生于鹅体内最大的线虫,呈淡黄自色,头端有3个唇片,雄虫尾端向腹部弯曲,有尾翼和尾乳突,一个圆形或椭圆形的泄殖腔前吸盘,二根交合刺长度相近。虫卵呈深灰色椭圆形,卵壳较厚,新排虫卵内含有一个椭圆形胚细胞。受精后雌虫将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对外界环境和常用消毒药物抵抗力很强,但在干燥、高温和粪便堆肥等情况下很快死亡。虫卵在适宜条件下发育成为感染性虫卵,可存活6个月之久。鹅由于摄入污染有感染性虫卵的饲料和饮水,虫卵进入小肠内脱壳发育为成虫。
由于该病发生与蛔虫生活世代周期密切相关,因此3~4周龄的雏鹅最为易感和发病,成年鹅多为带虫源。
患病雏鹅多表现为生长发育受阻,精神萎靡,行动迟缓,食欲减退,消瘦,腹泻,偶见粪便中掺有黏液性血块,羽毛松乱,贫血,黏膜苍白,最终可因衰竭而亡。严重病例可导致肠道堵塞而死亡。剖检可见小肠就膜发炎、出血,肠壁下有颗粒样化脓灶或结节。严重感染病例可见大量虫体聚集,相互缠绕如麻绳状,造成肠道堵塞,甚至肠管破裂和腹膜炎。
根据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结合饱和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中虫卵或小肠、腺胃和肌胃中虫体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确诊。
搞好禽舍环境卫生,及时清理粪便;对粪便进行堆积发酵,杀死虫卵;对鹅群定期进行预防性驱虫,每年2~3次。一旦发生该病,应及时进行治疗。可采用以下方案; (1)丙硫咪唑,每千克体重10~20mg, 一次服用; (2)左旋咪唑,每千克体重20~30mg,一次服用; (3)噻苯唑,每千克体重500mg,配成20%悬液内服; (4)枸橼酸哌嗪,每千克体重250mg,一次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