郐玉兰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内科的急症,因冠状动脉供血减少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坏死, 及时有效的治疗有利于改善预后, 降低病死率[1,2]。在临床治疗中, 加强对患者病情监测护理,有利于及时发现患者的异常表现, 预防意外事件发生, 改善预后[3]。本科对患者实施全面性护理措施取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13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均为初发患者, 依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67例。对照组中男39例, 女28例;年龄45~81岁, 平均年龄(62.2±6.9)岁;前壁梗死21例, 广泛前壁梗死16例, 下壁梗死18例, 下壁合并后壁梗死12例。观察组中男42例, 女25例;年龄48~83岁, 平均年龄(62.6±7.3)岁;前壁梗死23例, 广泛前壁梗死13例, 下壁梗死20例,下壁合并后壁梗死11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抢救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基础护理、病情观察、用药指导、健康宣教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措施基础上实施全面性护理措施, 内容如下。①心理管理。护士亲切问候患者, 基础护理中主动关心患者, 与患者攀谈, 舒缓患者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每日观察评估患者心理状态, 告知负面情绪对于疾病的不良影响,通过床边宣教、视频宣教等方式介绍多种适合患者的情绪调节方法, 如:与患者聊天转移注意力, 听音乐、看电视、呼吸训练等, 调节情绪。②针对性的病情监测护理。结合患者梗死部位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病情监测, 如:前壁梗死患者易发生心室颤动、心律失常等, 密切观察, 一旦出现异常立即救治;下壁、后壁梗死患者加强起搏阈值、心电波变化等的监测, 预防心律失常等并发症。③强化基础护理措施。嘱咐患者保持绝对卧床休息, 减轻心脏负荷;定时协助患者翻身。若患者有家属陪护, 则详细教导家属如何协助患者完成刷牙、洗脸、大小便等日常生活;若无家属陪护, 护士则协助患者完成一切日常生活活动;嘱咐患者食用粗纤维食物,少食多餐, 避免过饱引起的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④并发症预防护理。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治疗中易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一方面结合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风险程度等加强临床护理, 另一方面准备好急救药品、仪器设备等。例如:心力衰竭的预防方面, 合理控制输液速度, 叮嘱患者和家属不得自行调节输液速度;重视对患者的心理护理, 保持情绪的平稳;叮嘱患者不得过度用力排便等, 预防心力衰竭。同时日常护理中若发现有心力衰竭的早期征兆, 快速通知医生处理, 采取半坐位、下肢下垂, 遵医嘱给患者应用血管扩张剂、强心利尿剂等, 快速配合医生抢救。⑤自我护理管理。护士在了解患者文化背景、疾病认知水平、病情特点等前提下, 开展系统性、全面性的健康宣教,重点培养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 从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锻炼、情绪调节、饮食休息等方面着手, 层层递进的让患者对预防疾病复发有一定了解, 掌握自我护理管理措施对于预防并发症的积极意义, 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以及家属的协助监督下, 提高自我护理管理能力。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收集整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焦虑症和抑郁症发生情况。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 SAS或SDS评分≥50分表明患者伴有焦虑症或抑郁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症和抑郁症发生情况比较 护理前, 观察组焦虑症和抑郁症发生率分别为61.19%(41/67)、53.73%(36/67), 对照组分别为59.70%(40/67)、49.25%(33/67),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焦虑症、抑郁症发生率分别为10.45%(7/67)、7.46%(5/67),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6.87%(18/67)、20.90%(14/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出现2例心绞痛, 1例心律失常, 1例肺部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5.97%;对照组中出现5例心绞痛, 3例心律失常, 5例肺部感染, 并发症发生率19.4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457, P=0.019<0.0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伴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 负面情绪进一步影响生理状态, 加重病情。如:抑郁症可促进血小板凝聚, 血脂、血压水平升高, 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形成;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自动激发机体的免疫功能, 转化成血栓素酶、前列腺素, 影响血脑屏障功能以及血管内皮功能, 继而产生抑郁情绪;因此负面情绪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进展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4-9]。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需重视负面情绪对疾病的干扰, 在治疗全程密切观察患者情绪变化, 加强心理管理, 通过多种形式转移患者注意力,调节情绪;传授多种情绪调节方法, 鼓励患者学会自我监测反思情绪波动, 主动调节情绪, 保持乐观平和的情绪, 促进早期康复[10-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 观察组患者的抑郁症、焦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 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全面性护理措施强化基础护理, 如清淡易消化的饮食、良好的休息环境、系统的病情监测等, 可控制病情进展, 减少并发症发生。通过自我护理管理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提高患者治疗自信心,一方面鼓励患者加强自我护理管理, 减少治疗中的不利因子,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 全面性护理措施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效果确切, 有助于促进患者保持平和心态, 控制病情进展,提高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