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凤 韩丽杰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螺旋形状、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 人的胃黏膜是其自然定植部位。自1983年Marshall和Warren在微氧条件下首次从人体的胃黏膜活体标本中找到幽门螺杆菌至今[1],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也已基本明确。众所周知,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淋巴组织增生性胃淋巴瘤、胃癌等胃内疾病。幽门螺杆菌在我国普通人群的感染率较高, 达到50%~80%,并仍然以1%~2%的速度增加[2], 经研究发现, 幽门螺杆菌不但与胃肠疾病有直接关系, 也和某些胃外疾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导致缺铁性贫血, 可能机制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使胃和十二指肠黏膜上皮细胞渗透性增高, 引起铁和含铁蛋白从十二指肠黏膜中丢失;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导致胃黏膜损伤, 壁细胞泌酸减弱, 使胃酸分泌降低,影响高铁还原为亚铁, 减少肠道对铁的吸收;幽门螺杆菌能使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增强, 抑制血红蛋白合成, 引起铁的直接损失。另外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慢性胃炎等影响铁的吸收, 也是其中因素之一。
食物中维生素B12的吸收需胃黏膜壁细胞和内因子的参与, 而幽门螺杆菌引起胃黏膜损害, 逐渐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 壁细胞受损, 胃酸、胃蛋白酶和内因子分泌下降, 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Kaptan等[3]研究维生素B12缺乏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并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之后维生素B12缺乏改善情况。对138例贫血和维生素B12缺乏的患者进行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发生率56%, 根除幽门螺杆菌之后, 40%的患者贫血和维生素B12缺乏得到改善, 从而也认为根除幽门螺杆菌对纠正维生素B12和贫血有相关性。
据研究发现,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引起或加重冠心病。王守东等[4]观察101例冠心病患者, 进行了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感染率的比较, 冠心病组感染率(46%)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2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作用机制考虑以下几点:①幽门螺杆菌可影响脂质代谢, 引起脂代谢紊乱, 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 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②幽门螺杆菌可以释放多种炎性介质, 其中血小板聚集因子、血小板活化因子都是一种作用很强的磷脂介质, 在体内可以增强血小板聚集[5], 诱导血小板活性增强, 导致聚集功能加强,这时血管内皮如果受损, 则可能促进动脉血栓的形成, 加重冠心病病情;③炎性介质可引起局部慢性炎症反应, 直接作用于动脉壁, 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幽门螺杆菌菌体和提取的脂多糖类(LPS)导致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产生[6]。TNF可引起胰岛素耐受, 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①幽门螺杆菌感染释放大量炎症前物质和血管活性物质, 这些反应也出现在胰岛素抵抗的过程中。②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促进血小板活化和血小板凝集, 而在胰岛素抵抗过程中也能观察到此现象。③促进氧活化及影响细胞凋亡过程, 而这在胰岛素抵抗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④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减少胃黏膜产生生长抑素细胞数量, 降低循环中该激素水平, 并增加胃泌素水平, 导致能量输出增加, 导致胰岛素释放增加, 产生胰岛素抵抗, 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日本和西方的一些学者在研究中也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患者经除菌治疗后, 血小板计数增高或恢复正常。Emilia等[7]对30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进行了幽门螺杆菌检测及幽门螺杆菌根除, 结果表明, ITP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43.33%, 根除之后33.33%的患者获得了完全缓解, 16.66%获得了部分缓解。可能与血小板某些抗原成分感染, 诱导血小板细胞某些表面抗原被机体免疫系统识别,产生抗血小板抗体, 从而破坏血小板有关。
幽门螺杆菌感染时, B和T淋巴细胞都出现, 但在T细胞中, 产生CD8标志物的会出现过度表达[5]。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可以分泌免疫球蛋白(Ig)G和IgM诱发变态反应, 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浆渗出和水肿所致。詹军芳等[8]研究对79例伴胃肠道症状的过敏性紫癜患者分析, 幽门螺杆菌阳性的患者胃肠道症状重, 表现剧烈腹痛、频繁呕吐、血便;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相对缓解。考虑幽门螺杆菌是过敏性紫癜的致病因素之一, 且与腹型过敏性紫癜有密切关系。
有学者通过对不明原因肝癌的PCR技术, 发现肝癌或胆管癌标本中发现螺杆菌16SrRNA基因测序与幽门螺杆菌有97%~99%同源性。研究还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乙肝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复制水平明显升高, 均提示肝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相关性。幽门螺杆菌进入肝组织可能途径考虑胆道逆行至肝脏。
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脂代谢, 使脂代谢紊乱, 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也促进血管内皮改变, 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脑梗死。刘舒等[9]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影响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 并且可能通过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一步促进脑梗死复发。
考虑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机体免疫系统紊乱产生特异性抗幽门螺杆菌IgE有关;也可能与幽门螺杆菌引起局部微血管损伤加重皮肤水肿。幽门螺杆菌感染时, 单核细胞可以释放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和自由氧根[3]。此外, 可以引起明显的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氧化爆发反应[8]。也有报道,酒糟鼻患者针对幽门螺杆菌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Veraldi等[10]对25例酒糟鼻患者87名健康者进行了幽门螺杆菌血清学检测及幽门螺杆菌根治结果表明, 幽门螺杆菌根之后酒糟鼻得到了明显改善, 作者得出酒糟鼻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有一定关系。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在牙菌斑中生存, 在口腔中发生感染后会直接产生有臭味的碳化物。研究也发现, 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牙周炎、龋齿等口腔疾病均有相关性。
综上所述,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外某些疾病确实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相关性, 具体机制和内部关联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揭示。同时除菌后相关症状能否相应的缓解或消失还需要大样本对比资料验证。
[1]林庚金.实用内科.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742.
[2] Mingfeng LI, Ling Z, Aiying MA, et al.Cloning, expression andimmunogenic of Hp UreB gene.World Chinese Journal of Digestology, 1999(7):596-600.
[3] Kaptan K, Beyan C, Ural AU, et al.Helicobacter pylori-Is It a Novel Causative Agent in Vitamin B12 Deficiency.Archiv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00, 160(9):1349-1353.
[4] 王守东, 郭新贵, 林宪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 .心脏杂志 , 2004, 16(5):454-456.
[5] Blaser MJ.Hypotheses on the pathogenesis and natural history of Helicobacter pylori-induced inflammation.Gastroenterology, 1992,102(2):720-727.
[6] Salim A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licobacter pylori and oxygenderived free radicals in the mechanism of duodenal ulceration.Inter Med, 1993, 32(5):359-364.
[7] Emilia G, Longo G, Luppi M, et al.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can induce platelet recovery in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Blood, 2001, 15(4):812-814.
[8] 詹军芳, 佟莉贞, 赖冬波, 等.幽门螺杆菌和腹型过敏性紫癜引起胃肠道黏膜损害的探讨.实用医学杂志, 2004, 20(12):1408-1409.
[9]刘舒, 李永秋, 高轩, 等.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脑梗死复发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中国老年学, 2016, 36(12):2909-2912.
[10] Veraldi S, Lodigiani AF, Barbareschi M.Rosacea// Color Atlas of Chemical Peels.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2011:15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