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涛
(汉阴县现代农业园区服务中心 陕西 汉阴 725100)
汉阴县地处秦巴腹地,山川秀美、物阜民殷、历史悠久、人文厚重,素有“鱼米之乡”美誉,是陕南地区传统农业大县。全县版图面积1 365平方公里,辖10个镇,141个村,总人口31万人,常用耕地34.9万亩(其中水田11.6万亩),境内地势较为平坦,土壤硒含量较高,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农产品品质优良,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涵养地、汉江上游区域板块中心区,是安康月河川道经济带城镇带、安康市生态旅游带的重要节点和富硒特色产品主产区。近年来,汉阴县紧紧围绕建设美好安康、幸福汉阴主题,以循环经济为理念,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支撑,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推进“一城五园三带三产业”建设,加快推进“三化进程”,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2.1 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数量及规模不断扩大。自2009年以来,汉阴县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立足生态富硒资源,坚持循环发展理念,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强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引领、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以园区基地为承载、以先进科技为支撑、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核心”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格局。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著。截止2016年底,全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数量达50个。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市级园区20个,县级园区25个。园区建设面积累计达9.73万亩。通过园区示范带动,有力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园区年产值达11.85亿元,参与园区建设农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08万元,远高于全县平均水平。
2.2 建设主体多元化。为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汉阴县加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的培育,通过协调服务、纵横联盟、项目扶持、驻园帮扶等措施、壮大各经营主体实力,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合作社将园区承建企业与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有机结合组建园区建设联合体,走“大园区、多业主”的路子,目前园区共入驻农业企业68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服务于园区的专业合作社72家,家庭农场496户,专业大户1 300余户,园区业主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各主体在发展中不断壮大,有力推进了农业园区健康持续发展。
2.3 园区功能不断完善。围绕园区的提质增效,不断加强园区功能拓展工作,根据各园区不同的现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在抓好园区主导产业生产的前提下,挖掘潜力,向精深加工、休闲观光、纵横联盟多途径营销方向发展。并兼顾科技转化、机制创新、示范辐射等多种社会功能。累计引进新品种168个,新技术88项,园区内耕、种、收、防等环节机械化率达到68%。较好发挥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作用,推动农业园区基地从川道向两山辐射扩张,农业园区的示范引领功能逐渐显现。
2.4 发展模式在实践中得到创新。首先坚持“种养废弃物—生物有机肥—有机农产品”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种养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促进了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开发。二是种养模式创新,立足实际,化解木生食用菌与林业资源矛盾,扩大大球盖菇、双孢菇等草腐食用菌种植面积,推行“菇稻轮作、菇菜轮作、稻渔(鸭)共生、林下种养”等种养模式,提升了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三是经营模式的创新,结合汉阴县实际,不断探索总结,推行“企业做两端、农户做中间”的生产方式,健全“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的桥梁纽带作用,总结出食用菌合作联社、绿硒蔬菜、新鑫米业订单生产的生产组织型运营模式;秦硒源魔芋产业联盟的生产经营型运营模式;凤堰有机粮油、先锋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流转、代管、农机服务的生产服务型运营模式,这些运营模式的推广应用,有效解决了土地“谁来种、如何种”的问题,即实现了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张,又实现了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在经营理念上注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农业休闲旅游高度融合,挖掘农业生态旅游潜力,催生出一批休闲农业园区,有力提升了园区综合效益。
2.5 园区功能不断拓展,实现三产融合发展。汉阴县坚持因地制宜,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大幅提升。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按照“系统化思维、产业链开发”的思路,注重品质、品相、品牌、品位“四品”结合,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品牌提升计划。目前,已开发富硒糙米、魔芋腐竹、魔芋休闲食品、即食杏鲍菇、富硒莲藕饮品、小杂粮、机榨菜籽油、茶叶(茵陈茶)等多元化主食产品和药食同源的功能食品。2016年,全县规模以上富硒食品加工业产值达到44.4亿元。同时,汉阴县积极规划建设功能食品园区,推动富硒食品向功能食品、大健康产业推进。二是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建设。充分挖掘农业多种功能拓展的潜力,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加快月河川道农业观光带、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凤堰古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等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设施建设,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让农户更多分享种植以外利润的成果。
2.6 园区建设带动扶贫成效显著。汉阴县坚持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扶贫工作有效结合,通过发展产业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推行“园区+基地+贫困户”发展模式,探索总结出龙头企业带动型、专业合作社带动型、专业大户带动型、农村电子商务带动型四类带动贫困户脱贫方式,依托全县50个农业园区建设产业基地,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订单生产、务工等方式增加收入,截至2017年6月底,共计带动贫困户1 596户,带动贫困户收益总额为642.9万元。现代农业园区成为了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主力军,极大地加快了贫困户脱贫增收步伐。
3.1 园区经营主体不强。目前,汉阴县现代农业园区承建企业实力不强,农业园区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回收慢,且园区的固定资产投资都因是流转的土地不能做抵押,各园区的建设主体都存在资金不足、融资不畅等问题。加之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够。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竞争力不强。
3.2 园区设施配套落后。近年来,通过整合涉农项目向园区倾斜,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但水、电、路、讯、绿化等基础设施配套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3.3 园区内部管理不规范。部分园区业主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对园区未来发展没有深入思考和科学规划,园区科技人才匮乏,高新技术及先进设备应用滞后,在生产上标准化程度不高,农业技术更新慢。
3.4 营销体系不完善。一些园区产业优势不明显,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条短,没有和市场有效对接,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低,品牌意识和合作意识不强,销售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3.5 农产品品牌不响。汉阴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千家万户的农业生产集约化、标准化程度较低,没有“抱团”优势,虽有较好的自然资源环境,但农产品品牌杂,没有知名的名优品牌。
4.1 加大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力度,增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内生动力。包装策划一批农业项目,做好招大引强工作,引进一批资金实力强、技术力量雄厚的工商企业入驻园区,同时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培育,走大园区、多业主的路子。
4.2 加大基础设施配套力度,增强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后劲。进一步加强项目整合力度,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重点向园区倾斜,根据轻重缓急纳入各部门的年度规划或中长期规划,从项目的申报、初步设计阶段开始就积极筹划,改善农业园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后劲。
4.3 加大产业的搭链补环力度,完善产业化经营体系。不断拓展园区功能,认真分析各园区发展现状,找出园区产业链条的薄弱环节,重点在精深加工、智慧农业、农旅结合等方面进行突破,逐步建立产加销一条龙、农贸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4.4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科技创新水平。积极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为园区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同时整合各部门的技术干部,组建农业专家技术团,完善农技推广的服务体系,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工作,全面推行农业的标准化生产,完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4.5 加大品牌创建力度,提高市场竟争力。充分利用汉阴县优势资源禀赋,打造富硒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品牌,重点对全县的大米、茶叶等特色农产品杂而小的品牌进行整合,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集中力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品牌,通过政府搭建平台,统一进行包装、推介、宣传,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各经营业主即是品牌的打造者、维护者,更是品牌的受益者。以实现品牌效应带动区域产业的整体发展。
4.6 改革财政扶持方式,破解农业园区融资难题。改革财政扶持现代农业的方式,变直接奖补为间接扶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撬动金融资本和民间资本,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设立担保基金,为符合条件的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担保贷款,切实解决经营主体的融资困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