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超,杨 飞,王 威
(松原市国土资源局宁江分局,吉林松原138000)
我国土地资源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从人均耕地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国土面积144亿亩。其中,耕地约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12.98%;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中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35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显示,2016年我国耕地面积又比上一年度减少31万亩,这已经是耕地面积第12年持续下降。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另一方面是可开垦的后备土地资源不多,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了一部分耕地,加上使用不合理,乱占耕地的现象十分严重,造成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我国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主要是因为土地市场的机制配置不合理。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土地资源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视市场经济建设,多数资源都投入了市场流通环节,但由于土地的特殊资源特征,使得土地资源配置还没有形成市场化的经济运作,使得资源低效配置乃至严重浪费的现象还十分普遍。这就导致农村土地的质量不断退化,不合理使用农药的情况不断出现,浪费土地,随意闲置的情况也频繁出现,这样就导致可以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使得土地规划变得更为无序。例如,我国农村土地就存在非法转让的情况,这样不仅使得农村土地的耕地作用被破坏,危害了集体的利益,也使得土地规划利用变得无序。这种非法形式屡禁不止,而且情况日益恶化,农村集体土地主体不清,产权模糊,土地资源的配置无法适应农民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这些都是农村土地非法转让存在的原因。
国内外的实践已经证明,土地资源配置必须与市场调控相结合,如果计划经济干预过多的情况下就无法形成市场经济下的有效调控,为了更好地完善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优化处理就必须实现市场由最初作为辅助的调节手段,逐步演变成与计划并列的双轨之一,最后实现由市场运作形成土地资源配置,由国家调控形成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但在具体的土地资源配置方面,市场发展机制过于落后,产生了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情况,而且导致很多社会供给变得失调,形成了市场机制发展混乱的情况。这些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因为我国土地资源的配置监督不完善,形成了土地市场混乱的情况;另一方面是因为土地规划与土地转让的市场运作难度较大,国内缺乏成型的市场体系。
为了更好地应对人均土地资源过少的情况,土地的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必须要做好合理规划。应迎合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要合理推进城市化建设,提高土地利用率。确定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土地资源进行分配,通过一系列的合理利用、组织,协调人地关系及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以满足当代人与后代人生存发展的需要;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于建设用地的情况必须进行严格的监督管控,避免出现不合乎整体规划的建设用地情况出现;要加强对土地规划的措施保障,确保经济发展规划能够与土地资源紧密联系起来,重视土地规划的重要性,从土地资源、城乡规划、农业、林业、畜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要实现这一点就必须使得包括土地局在内的多个部门能够实现联合监管,使得土地资源能够优先服务给城市建设用地的高新产业。
为了解决土地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必须要尽快完善土地资源的管理政策。要建立全面的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监管机制,完善土地征用制度、建立高效精干的土地监管体系、改革财政税收配套制度、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规范政府管理行为,才能不断完善我国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化监管机制;加强土地规划的调控职能。土地规划的调控职能就是要从时间长度来综合考量土地的规划问题,保证用地与当地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相持平,而不是盲目开发规划。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切实将规划落实到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严格把关,层层落实,实现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推动。
为了解决土地资源配置市场失灵的问题,政府应该尽快完善土地资源配置机制。土地运行配置机制要保证部门市场的优先作用,依循市场提出的土地供需量来形成资源调整,而不是在政府计划行为下的一意孤行,政府部门必须根据土地市场需求形成运行配置的辅助调控。在市场供需量的情况下形成市场运行,也就能够形成相应的价格运行机制,保证土地利用规划能够形成价格稳定的市场竞争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保护基本农田,限制农村宅基地和居民点用地面积。
综上所述,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必须合理规划土地资源,调整土地资源的管理政策,完善土地运行配置机制,使得土地利用与城镇化建设和乡村转型发展相适应。
[1]王国刚,杨德刚,张新焕,唐宏.农业发展效益评价方法与案例研究[J].中国沙漠,2012,(02).
[2]龙花楼.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2,(02).
[3]刘彦随,刘玉,陈玉福.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J].地理学报,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