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永娟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畜牧兽医站 743000)
仔猪腹泻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上1~3日龄、10~20日龄和断奶仔猪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临床上引起病猪腹泻的病因很多,可分为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两大类。
引起仔猪腹泻的病毒有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轮状病毒,此外,猪伪狂犬病毒、猪细小病毒、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等免疫抑制病毒均可引发仔猪感染,病猪发病急,传染性强,下痢程度严重,部分伴有呕吐。
临床上常见的能引起仔猪腹泻的病毒有大肠埃希氏菌、沙门氏菌、魏氏梭菌,此外,还有猪痢疾、结合杆菌、丹毒丝菌等。其中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后引起的腹泻最为常见,病猪出现严重腹泻和败血症。
该种类型的腹泻主要以断奶仔猪较为常见,这一阶段的仔猪从吃液态易消化的乳汁逐渐转变为饲料后,机体内各种消化相关酶的活性迅速降低,对饲料中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消化吸收能力减弱,消化不完全的饲料为肠道内条件致病菌提供有利生长条件。
仔猪消化机能尚未发育完全,但胃肠道黏膜存在大量淋巴组织,饲料中的抗原物质会在肠道内诱发相应的免疫反应,从而使机体处在免疫反应的自我保护状态,在获得免疫耐受之前要经历一段过敏时期,也就是说饲料抗原会引发仔猪机体内发生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使其肠道发生损伤,从而表现出腹泻症状,而这个病例阶段许多病原微生物会乘机而入加重腹泻程度。
仔猪缺乏营养物质后机体会呈虚弱状态,此时容易发生腹泻,常见于母猪饲喂不当,营养水平不均衡,乳汁稀薄或自身疾病等。
仔猪自身免疫机能和消化功能均未发育完全,对外界环境发生的刺激比较敏感,极易产生应激反应,在气候骤冷、饲料突然更换等条件下会产生相应应激,造成消化机能紊乱,发生腹泻。
能引起仔猪腹泻的常见寄生虫,有附红细胞体、球虫、弓形虫等,发病高峰期在7~9月份,6~14月龄的仔猪易发。
病毒性腹泻主要通过接种疫苗和加强饲养管理进行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增加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猪场一旦确诊为病毒性腹泻,要立即隔离病猪,加强护理,及时清除病猪的粪便和相关污染物,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病原传播;对于轮状病毒感染的猪场,可先给母猪进行免疫,提高初乳免疫能力。
细菌性腹泻除了注射疫苗之外还可通过药物预防和加强饲养管理等措施进行防治,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坚持自繁自养,严控引种,抓好母猪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对新生仔猪的护理。
加强饲养管理,防止发生营养因子缺乏的情况,对妊娠期母猪饲喂全价饲料,保证营养均衡,适量添加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保证胎儿发育正常;免疫母猪为仔猪提高特异性抗体;其次在日粮中适当的减少蛋白质的含量,减少日粮抗原反应;最后加强饲管理,减少应激刺激因素。
仔猪发生腹泻后要立即查明病因,对症下药,减少盲目用药避免延缓治疗时机,对细菌性感染引起的腹泻要根据实验室病原学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抗生素交替给药,对病毒性腹泻要对症治疗,防止发生酸中毒和继发感染,减轻脱水;根据临床经验,中药方剂 “止痢促长散”添加饲料具有健脾解毒、涩肠止泻和健胃消食的功效。
仔猪腹泻是生猪养殖过程中十分常见的疾病,在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发病原因选择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降低猪群发病率和死亡率,达到减少经济损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