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正娥
(陕西省旬阳县农林科技局,陕西 旬阳 725700)
旬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巴山区东段,居东经103°58′~109°48′,北纬32°29′~33°13′。东邻白河县、湖北省郧西县,南接平利县和湖北省竹山县、竹溪县,西连汉滨区;北与镇安县、湖北省郧西县相壤。县境地貌以中山为主,兼有低山、丘陵、河谷地形,海拔185~2358m,属北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年均降雨量851mm,年平均气温15.4℃。县城位于汉江、旬河交汇处,新城区沿旬河西岸向上扩展延绵,北段为县城老城区,因旬河入汉江处呈“S”形,故今又称“太极城”。
旬阳国土总面积3554km2,耕地总面积7.73万hm2。独特的区位造就了旬阳以中山为主,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地条件。县域内兼有低山、丘陵、河谷的地形,境内重峦叠嶂,沟壑密布。中山海拔在800m以上,低山、丘陵、谷地占全县总面积的74.8%,土层深厚,是旬阳农业的高产地区。地处亚热带北缘,因秦岭屏障,阻住了北来的冷空气,截住了汉江河谷北上的暖湿气流,故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土壤种类多,垂直分布明显;土壤微量元素丰富,其中以钙、硒最为丰富。
2016年调查显示,旬阳县目前具有100年以上的拐枣大树超过300株,在桐木发现的拐枣王树龄可能超过1000年,为传承文化,印证历史,做响品牌,申报原产地提供依据。2016年旬阳县拐枣生产加工企业应运而生,其中以康硒拐枣醋、汉澜拐枣浓缩汁、高昇起拐枣酒等系列畅销。2016年旬阳拐枣获得第2次农产品地理标志殊荣;2017年6月24~25日,第6届中国品牌农商发展大会上,“旬阳拐枣”品牌被评为“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拐枣作为旬阳的乡土树种,资源分布随处可见。2016年旬阳拐枣通过全国第2次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7年又斩获“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殊荣。这一系列宝贵的资源优势,是保证旬阳县大力发展拐枣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坚实壁垒。再加之旬阳拐枣作坊式加工已入千家万户,拐枣酒成了当地的一大特产。
旬阳县先后制定了《大力发展山林经济的意见》,根据旬阳县实际编制了《旬阳县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坚持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原则,依托退耕还林、产业脱贫等政策分年度实施,合理安排产业布局和建园进度。全县拟在“十三五”期间完成拐枣建园0.33万hm2,累计达到0.67万hm2。每年发展666.67hm2,全县形成万亩基地镇3个,千亩大村30个。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旬阳近几年顺应市场需求,相继发展3家拐枣深加工企业,开发出拐枣衍生产品,拐枣醋、拐枣功能饮料、拐枣酒等主导产品。年加工能力已愈超过1500t,在旬阳本土市场已占农副产品半壁江山。
随着产业扶贫的大力推进,旬阳县农林科技系统,以“三变改革”为契机,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和培养产业大户为抓手,将资源、资金向主导产业聚集,依托“五种机制”,全县300余名农林科技干部围绕拐枣建园、田间管理、丰产增收技术,带动大户、能人、意愿户将技术技能培训走向田间地头。
旬阳县近年加快了主导产业的投入,论证出台了长抓拐枣产业的模式,形成长短结合,以短养长,以长补短的发展格局,但拐枣的布局规模化程度还在政府为农户提供种苗投入,虽然也建成了66.67hm2示范村20个,但都是以农户为单位,房前屋后零星生长,相对集中栽植,分散管理,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大户,规模化的种植、管护、销售、产品开发等系列产供销体系。
目前,旬阳出产的拐枣醋、拐枣功能饮料、拐枣酒市场名气不大,销售量也只局限于本土农副产品市场。省市市场很少上架,销售量和销售名气还远不能全部消化本县拐枣产出,剩余原材料多半都由农户采用传统工艺烧制成了拐枣酒投放市场。传统工艺制作的酒产量低,酒精浓度不高,制作工艺粗放,设备简陋,容易感染杂菌,需求人群量小,多用于自酿自销,势必造成拐枣单产效益低。
移民搬迁和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使农村大量劳动力流向城市,留守人员除了老年人和妇孺。大部分退耕地按照旬阳县“林果菜下川道,中山烟姜,高山核桃拐枣”的产业布局思路,农户种下的拐枣多数属于自然生长,自生自灭状态。田间管护跟不上,单株产量低,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