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京花,张 强,金国光,赵亚东,全成哲
(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吉林 长春 136100)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种植的农作物之一,对于居民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影响。我国有60%以上的人口以水稻为主食,对于稻米的需求量极大。因此,对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建设而言,水稻的生产以及食品安全对于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有着极大的影响。目前,我国大力发展水稻生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保障了国民对水稻的正常需求,解决了全国上下的温饱问题。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国的水稻发展和研究可以就此停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水稻的研究。
根据相关数据来看,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于技术以及经济的限制,我国水稻产量极低,不足2 000 kg/km2。随着水稻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水稻的产量大大增加,2009年全国稻米产量达到了19 580 t,为中国水稻的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吉粳88、吉粳809、吉粳511、吉粳302等品种的推出,在东北地区的试验种植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促进了我国水稻生产的增长,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着巨大作用。
从当前我国水稻生产种植的实际情况来看,制约其生产的主要因素有3个方面,分别是农业资源紧缺、突破性品种缺乏和机械作业化水平较低。
农业资源紧缺指的是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是同样有着极大的人口数量。这样一来,就导致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对于国家的发展极为不利[1]。而在水稻的种植中,同样也因为资源较少,特别是土地资源较少的情况而影响水稻的种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极大的资源矛盾。除了土地资源以外,在水稻的种植过程中,水资源同样十分重要。然而,我国是全球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必然对水稻的种植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在水稻的生产上,无论是推出的品种还是组合都越来越多,但却依然缺乏突破性的品种。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我国的水稻种植都是以高产作为目标,对于水稻的品质并没有严格的要求,使得优质水稻品种较少。同时,虽然中国的稻米供给基本达到了社会民众的需求,但是结构性却存在极大的矛盾,在地区上也有着较大的差异。这样一来,必然会导致各地水稻发展的不平衡,从而制约中国水稻的发展和生产。
虽然我国农业的机械化生产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整体情况来看,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的农业相比,我国水稻生产的机械化水平仍然较低。之所以会出现这一情况,首先是由于地区经济问题,因机械化生产需要投入大量资本购买机械或者技术,然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使得部分地区没有充足的资金购买机械设备或者技术,从而影响了水稻的种植;其次,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吸引了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中剩余的劳动力多为老弱妇孺。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这部分人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很难操作较为复杂的机械,这对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着巨大阻碍[2]。
要想促进中国水稻进一步生产,同样需要从3个方面出发,分别是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优化水稻品种以及全面推广机械化生产。
充分利用现有农业资源,指的是要结合政府以及社会组织的力量,进一步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新的生产科技,提高科技的利用效率,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我国水稻生产能够再上一个台阶。优化水稻品种,指的就是利用地域资源的优势来研究不同类型的水稻,从中挑选出最适合种植的水稻,并大力推广此类水稻的种植。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改善中国水稻的品种,而且能够提高地方水稻的产量,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最后,推广机械化生产,需要依靠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政府可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并且督促主管部门委派技术推广人员深入到农村宣传机械化生产的优势,这样才能进一步加强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建设。
总之,水稻的生产与种植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有着巨大影响。从当前水稻生产种植的现状来看,一定要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优化水稻的品种以及全面推广机械化生产,这样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水稻的生产和发展,在解决我国民众温饱问题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民众的生活质量,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建设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