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宗萍
(黔南州林业局,贵州 黔南 558000)
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改善多年来对自然环境不重视的问题,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意义重大。另外,退耕还林工程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保证农民增收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入手,对后续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简单探讨,并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从而推动发展,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同进步。
在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科学引导的原则,一旦在指导方向上出现失误,必然导致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巨大损失。从当前现状来看,我国一直坚持着科学引导、大力支持后续产业发展的原则,在很大意义上保证了此项工作开展的明确性。另外,在引导实施过程中,要明确政府在工程中所起的作用。支持农民自主创业,用先进的思想和管理经验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从而不断加快后续产业发展。
在退耕还林工程中,不仅要从保证生态效益的角度出发,同时也应当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将退耕还林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以及其他经济优势,科学合理种植相关林木,不能仅依靠农产品,需要实现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促进农业、林业、养殖业等的共同进步,使得不断协调发展的农业结构可以保证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减少由于经济不景气带来的其他问题。同时,加快其他经济型产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条,实现深加工的过程。
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一方面改善了我国的生态环境,同时增加了农民收入,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所以就需要在实施过程中,把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照顾到农民心中所想,减少农民由于耕地减少而带来的心理落差。不能助长农民的消极情绪,这就需要加大对政策的宣讲力度,让农民意识到退耕还林工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耕地面积,但在还林过程中得到了长期的弥补[1]。在后续产业的发展中具备有效带动农村经济增长、为农民实现增收的巨大功能,让农民真正从心底接受这项工程,支持这项工程的实施。
生态农业是近几年所提出的新理念,在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生态农业的发展得到了人们的密切关注。生态农业改变了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方式,更加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在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发展中,应当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依托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条件,用数据进行充分调研。努力促进传统农业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优势,组织全面的农业生产,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发展和共同增长。
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是退耕还林工程开展的重中之重,这就说明林木的种植是退耕还林工程的最终结果。这里的林木不仅仅指单一的树木,而是包括种类多样的林木,其中需要结合当地的土壤等条件,围绕“林”大做文章。同时,林业的种植还表现在对药材经济林的种植上,利用良好的自然环境来种植优质的药材经济林资源。充分利用自然优势,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面向市场,实现种植业的大力进步[2]。加快林业产业化进程的发展,延长产业链,促进林业发展向更深层次进步。重视经济林的种植,实现“林木—果实—果品”的长期进步,培育新的龙头企业,在保证农民个人收入的情况下,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是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退耕还林后,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利用良好的生态优势,可以从多个角度促进经济的不断进步。结合当地现有的旅游资源,对各种名胜古迹、风景区进行适当的改造,重点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关的各种活动,例如垂钓、采摘等。同时也可宣传亲子活动,让人们在绿水青山间感受亲情。
退耕还林工程在新的发展时期具有新的模式。在此过程中,必须遵循科学引导、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的三大原则。在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的前提下,做好后续产业的发展规划,对发展生态农业、林牧业以及生态旅游等项目做好科学的规划,引导退耕还林工程不仅能在当期收益,同时也能在后续产业发展中为农民增收和经济发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