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

2018-01-18 04:10石丽娜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8年5期
关键词:脑血栓类药物颈动脉

石丽娜

脑血栓是一种临床中非常常见的脑血管疾病, 脑血栓的致病原因往往是动脉粥样硬化, 这些年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日常饮食结构的不合理, 脑血栓的发病率呈几何式增长趋势, 而且发病年龄逐渐降低[1-3]。脑血栓在临床上一直是一种治疗起来较为困难的疾病, 而且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都较高, 一直是临床医学工作者们较为头疼的一类疾病[4-6], 本院尝试使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进行治疗, 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1~6月收治的78例确诊脑血栓且伴随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排除患者凝血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具有口服他汀类药物禁忌证、药物过敏者。78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9例。对照组男26例, 女13例;年龄46~69岁, 平均年龄(57.26±5.32)岁;平均病程(6.14±2.20)h。实验组男25例,女14例;年龄45~70岁, 平均年龄(58.32±5.22)岁;平均病程(6.20±2.18)h。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严格控制血压、血糖、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证睡眠、适度锻炼)。两组患者都以口服方式服用阿司匹林片, 用量为100 mg/d, 用药时间为睡前。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使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 根据实际病情和程度服用辛伐他汀片或阿托伐他汀钙片, 辛伐他汀片20 mg/次、2次/d, 阿托伐他汀钙片10 mg/次、2次/d。持续治疗4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NIHSS评分治疗前为(25.26±3.22)分, 治疗后为(11.36±2.31)分;内IMT治疗前为(0.74±0.22)mm, 治疗后为(0.50±0.21)mm;颈动脉斑块面积治疗前为(1.72±0.36)cm2, 治疗后为(1.32± 0.46)cm2。对照组NIHSS评分治疗前为(25.32±3.56)分, 治疗后NIHSS评分为(16.54±2.83)分;IMT治疗前为(0.76±0.21)mm, 治疗后为(0.64±0.18)mm;颈动脉斑块面积治疗前为(1.74± 0.32)cm2, 治疗后为(1.56±0.40)cm2。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均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脑血栓是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神经功能损伤的疾病。脑血栓患者往往会产生一定的肢体功能障碍或者语言功能缺失,这种功能障碍或者缺失, 会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在临床研究中发现, 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是造成脑血栓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颈动脉内如果形成了粥状硬化斑块就很容易会造成血管腔出现狭窄, 血流量迅速减少, 脑供血受到阻止, 而那些附着在血管内膜上的某些血液成分逐渐汇集起来形成血栓。粥样硬化斑块实际上是非常不稳定的, 他们的核心是大量的胆固醇。如果斑块发生破裂, 很容易在脱裂之后形成栓子, 从而造成患者出现脑血栓或者是动脉栓塞的状况[7]。

阿司匹林是一种在临床治疗中常见的解毒抗炎类药物。对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具有较为良好的作用。如果血管内皮膜受到损伤, 血液胆固醇量升高就很容易造成血小板出现活化现象。使用阿司匹林能够有效的控制各种血液中的粘附分子, 同时还能够对之前已经形成的斑块起到一定的稳固作用[8]。

造成患者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是患者饮食结构不合理而造成的体内脂质代谢失调, 他汀类药物则对于调节血脂含量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使用他汀类药物能够明显的促进血管内皮功能的恢复和改善, 同时也对斑块起到一定的稳固作用, 防止斑块的破裂, 从根源处阻止血栓产生。

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等都属于汀类药物, 对于调解血液的脂肪含量都具有比较明显的作用。其中辛伐他汀一般适用于原发性的高胆固醇血症以及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和混合性高胆固醇血症。临床使用证明这种药的耐受性较好,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腹泻、消化不良或身体乏力[9]。阿托伐他汀一般适用于杂合子家族性或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以及混合性高脂血症。这种药在服用中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为消化不良便秘或者腹痛, 多为轻度[10]。在临床使用中, 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以及出现的不良反映情况, 并参考患者的经济条件来选择具体使用哪种药物。

除了药物的选择与搭配之外, 患者的饮食控制也十分重要。脑血栓患者大多数的致病原因都是因为饮食结构的不合理造成血液中血脂含量非常高。所以在住院接受治疗的期间,医生应当注意对他们的饮食进行控制, 为他们安排合理的饮食结构, 饮食应当以清淡为主, 以素食为主, 减少肉类和脂肪的摄入。

本次临床实验研究显示: 观察组NIHSS评分治疗前为(25.26±3.22)分, 治疗后为 (11.36±2.31)分;IMT治疗前为(0.74±0.22)mm, 治疗后为(0.50±0.21)mm;颈动脉斑块面积治疗前为(1.72±0.36)cm2, 治疗后为(1.32±0.46)cm2。对照组NIHSS评分治疗前为(25.32±3.56)分, 治疗后NIHSS评分为(16.54±2.83)分;IMT治疗前为(0.76±0.21)mm, 治疗后为(0.64±0.18)mm;颈动脉斑块面积治疗前为(1.74±0.32)cm2,治疗后为(1.56± 0.40)cm2。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均优于治疗前, 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使用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进行联合治疗脑血栓的效果比单独使用阿司匹林的效果更为明显, 而且能够对动脉斑块起到稳定作用, 防止患者病情恶化, 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 陈静.试析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6, 8(17):178-179.

[2] 王维华.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 28(9):1173-1174.

[3] 李艳军, 邵宏元.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6, 3(4):30-31.

[4] 丁世兴, 孙莹.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脑血栓患者的疗效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7, 12(2):85-87.

[5] 周经霞.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中国医药导刊, 2012, 14(7):1192-1193.

[6] 谢丹.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脑血栓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医药前沿, 2012(26):244-245.

[7] 李晓昶, 杨改清, 胥丽霞, 等.脑血栓患者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分析.医学信息, 2014(15):54.

[8] 刘明霞.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治疗老年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研究.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84):79-80.

[9] 高桂秀.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对治疗老年脑血栓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其对动脉斑块的影响研究.中外健康文摘, 2014(18):87-88.

[10] 胡志远.阿司匹林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老年脑血栓的疗效及对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7, 15(1):62-63.

猜你喜欢
脑血栓类药物颈动脉
多肽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分析急性脑血栓早期康复护理对降低脑血栓患者致残率的效果
正电子类药物全自动核素分装仪的研究进展
研究他汀类药物联合中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实践
4类人别轻易按摩颈椎
这类药物值得警惕
奥托格雷联合纤溶酶用于脑血栓治疗的疗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