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聪
(石家庄市栾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河北 石家庄 051430)
石家庄市栾城区是农业传统大区,辖4镇3乡173个村,面积326 km2,耕地33万亩,人口34万,其中农业人口24万。近年来,栾城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一系列惠农政策和决策部署,发挥区位优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大力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培育形成优质专用粮、无公害蔬菜和草莓、樱桃、核桃、无花果、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着力推进产业生态文化相融合的都市农业,助力美丽乡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曾荣获“河北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区”、“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1.1 蔬菜产业。全区蔬菜种植面积13万亩,年产量稳定在60万t以上,年产值达到10亿,其中日光温室蔬菜1.9万亩,大中小棚2.6万亩,露地菜8.5万亩,主要品种为西红柿、黄瓜、甘蓝、豆角、叶菜类。建立了范台、浔阳等10个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村,推广先进技术并加强无公害蔬菜监测,确保市民吃上放心蔬菜。
1.2 都市农业园区初具规模。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形成了集生产、示范、休闲、观光等功能为一体的休闲都市农业框架,示范带动了全区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苏园、锦绣庄园、东方园林、垚淼、柳林庄园、草莓、无花果等46个现代农业园区,连续15年成功举办了阳春草莓采摘节,年均50万人次到观光园踏青旅游、采摘果蔬,初步打造了栾城区生态观光农业品牌。目前,创建苏园省级园区1个,神农福地、秋实庄园、苏园市级农业园区3个,锦绣庄园市重点园区1个,2014年10月被评为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1.3 林业“五大”亮点工程。重点实施了环省会经济林、京港澳高速绿化、平原森林、青银高速绿化提升、苗圃建设等绿化工程。截至目前,全区林地面积增长到10.926万亩,林木总株数达1 700余万株,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7%,净增4.27%,增速为全市第一。获得省级荣誉称号的林业企业和合作组织共14家,其中省级林业龙头企业4家,省级林业重点合作组织1家,省级观光采摘园8家,河北省花卉示范基地1家。初步形成了生态最优、产业最强、林农最富的林业发展新格局。
1.4 农产品质量体系不断完善。全区无公害蔬菜认证面积达到7.1万亩,11家企业的56个品种已通过国家绿色认证。区级检测机构1个,园区基地检测机构8个,主导分布在农业园区和专业合作社。区级检测机构每年检测抽样不少于2 400个,检测合格率达到100%,农业园区达到了出地自检。
1.5 农技推广不断深化。坚持科技兴农,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目前建设了城关、窦妪、冶河、柳林屯4个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完善了以基层农技推广区域站为纽带,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为基础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辅助的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
2.1 农业合作社、农业园区效益低。由于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土地流转,近几年农业合作社和农业园区发展迅速,数量增多,但效益不够理想,甚至无法维持,主要原因:一是资金短缺,主要是企业自有资金不足,贷款难,制约了园区的发展提升,特别是土地流转成本过高,流转费在2 000元左右,劳动力成本问题也比较突出,目前农村劳动力普遍在60~120元,由于农业园区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成本占到了农业经营成本的60%~70%。二是园区管理模式不合理,机制不健全,缺乏专业管理人员和管理团队,盲目建设,外行管理,造成土地浪费,人员浪费。三是园区一二三产融合不强,普遍缺乏二产、三产融合,没有创收项目。
2.2 农民素质较低,结构不合理。现代农业存在投入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的实际问题,致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等。据调查,青壮年普通工人日均工资100~150元,年收入可达2万~3万元,技术工人年收入可到3万~4万元,远远高于种地的收入,只有老人和妇女在家种地,绝大多数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对新技术、新成果的接受能力差,缺少必要的开拓精神,造成农业生产停滞不前,生产效益下降。
2.3 农产品安全监管体系不够完善。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预警机制还不够完善,基础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全区就9台检测设备。二是市场准入制度还不够健全,市场对农产品生产的制约作用还需加强,执行和检测能力薄弱。三是传统的种植模式还影响着现代农业发展,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和科技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3.1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订单农业、高端农业、智慧农业,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和农民收入。一是多途径入股,年底分红。积极探索农民入股公司(合作社)途径,鼓励农民以土地、地租、工资、技术等多途径入股公司(合作社)。二是积极引导企业或中介组织,改变传统农业先生产后找市场的做法,推行订单农业,先找市场后生产,和企业或中介组织签订订单,并规定收购质量和最低保护价。三是发展储藏设施,错季销售。结合农业项目,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保鲜库建设,引进一些先进的储藏加工设备和技术,发展储藏加工业,不断提高储藏加工能力。四是引导农民进行林下种植,积极发展生姜、杂交谷、豆类、洋葱等经济作物种植,
3.2 完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集中规模经营、合作股份经营以及市场开发、知名品牌培育、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扶持力度。通过加大投入,政策激励,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提高各类投资主体参与建设发展我区现代农业的积极性。
3.3 强化品牌化经营。一是努力向品牌营销延伸,鼓励合作社和农业园区创建农产品品牌。二是努力向精深加工延伸,做优做长消费链条。三是努力向休闲旅游业延伸,大力培育休闲旅游产业,创新推出极具栾城农耕文化和区域发展特点的旅游产品,变园区为景区。
3.4 进一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培训手段的优势,采用发放技术光盘、科技直通车下乡、开通科技大喇叭等形式,开展普及性知识培训,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培训方式,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3.5 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一是强化农业标准生产。围绕产业布局和农业园区建设,规范标准化生产,培育树立典型,抓好样板示范。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源头监督和管理,健全完善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及预警、应急工作机制,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对生产全过程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监管,严禁使用高毒农药、兽药、饲料及添加剂。三是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宣传引导区内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和配送中心销售的蔬菜、果品、畜禽产品和水产品,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认证。四是加大农产品监测。加大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力度,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准流通和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