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婷,谢 琼,胡 爽,卞生珍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新疆乌鲁木齐 830021)
在提升高职教育内涵方面,课程改革起着关键作用,同时也是此类院校教学水平评估和提升的重要内容[1]。近几年,对于课程改革,高职院校进行了大量的积极探索,且获得了显著成就,然而,极少有学校在可持续扩大课改成果且长期校本实施上有所成就,胡格教学模式为我国同德国合作开展的一项教改措施,部分院校现已将成果应用到此模式,这些院校由此被视为项目课程改革校本有效实施的典型[2-6]。在课程改革方案的具体执行、改革预期成效方面,校本实施环节起着关键作用,为此项改革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唯当加以实施,方可扩大课程改革成果,使得人才培养品质切实得到提升。
胡格课程教学模式将方法大纲、课程大纲与能力模型集于一体,此模式独创者托马斯·胡格教授,这位知名职业教育家来自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此模式超越了“双元制”,代表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最高水平和未来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一种教学模式。对职业行动能力,德国职业教育把其主要分成2种: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胡格教授认为,教学阶段不同,2种能力主次也存在区别,教师更需将专业能力当作载体,将包括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等在内的非专业能力当作目标,由此来培养和引导学生。遵循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思想,开展包括旋转木马、拼图法、思维导图、关键词与卡片法等在内的具备有效性与灵活性的教法,由此来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对教学任务加以明确,确保其具备创造性、逻辑性与实践性,有助于实现学生乐于学习、高效学习目的[7-9]。以知识为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此得到扭转。
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其教学目的是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用于现代化建设所需。而在高职教学的课堂上仍然存在问题,教学方式的2个明显缺点:一是所谓的“惰性知识”现象,学到的知识经常是惰性的。表现为只对知识进行填鸭,而非真正理解;同时,知识传授绝大部分以文本为基础。学生在由理论推导结论方面不具备熟练性,学生尚无完备的知识结构。故而,教师所传授的理论知识,学生感觉乏味枯燥,存在不满情绪。二是对学习方法知识的忽略。仅单纯以学科为出发点讲解知识,并非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进行知识的传授,不会经常积极主动地讨论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有效激发,导致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严重缺乏,更别说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养成了。
在胡格教学模式中,一是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际工作流程为主线;二是对于专业能力与非专业能力两者相关性加以重视,此模式对于学生诸多非专业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守时守纪、爱岗敬业等)的养成高度重视;三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此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各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均以岗位能力为中心展开,在学生知识构建方面,教师发挥着引导、协助与提供作用,当进行教学时,始终将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教师则扮演指导人角色。例如,在“食品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应用小组协作教法,教师能够基于学生自身特征,包括个性特点、能力倾向等,做到取长补短,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6名),通过协助方式完成任务。学生通过通读和理解课程资料,独立回答问题,随后学生之间或与教师讨论结果,确定正确方案,并且积极思考提出问题。
胡格教学模式着力改变知识传授型教学体系,以行动导向,倡导以项目为载体,在任务驱动下完成教学任务。基于项目,进行教学情境的营造,在任务驱动下开展具体授课。此模式摆脱了学科体系约束,在项目引导下将知识层层打开,由单个项目测定所涉及的知识、技能拓展到分解为不同任务的制定与实施,如此除了学生认知规律相符外,同时对于学生学习、运用和总结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鉴于此,需整合教材内容,将公司具体业务流程当作主线,基于具体岗位素养与能力需求实施项目教学、设置教学情境,课堂就是按一个项目或者是不同工作任务来设计完成一个项目的教学。
“三明治式”教学设计指的是,通过各类教法的有机组合,有效融合个体学习、集体学习与协作学习,构建出相应的教学系统。以“食品检测技术”课程为例,在教学中有集体学习、个体学习和协作学习。比如,每个教学项目的教师都要集中讲授10~15 min,要求以小组为单位,成立一个以食品检验为主的第三方检验公司,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根据教学进度,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角色,按照分工,以小组为单位逐项完成。在充分参照信息、规划、决策、执行、检查与评价这6大环节需求基础上,来设计单元教学,教师来“设计”项目,除了要关注食品检验具体岗位需求,尚应将学生特点(包括兴趣、认知水平与专业知识等)考虑在内,依照循序渐进、从浅至深的理念。设计内容应包括学生独立完成部分,对此部分进行设计时,应基于学生自身特征与知识方面的差异化表现,教师需给予一定指导,促进后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所有学生均可以通过自身完成任务,使其具备自主性与独立性,同时也有团队共同完成的任务。通过这种模式的教学,学生可使自身创造能力与主动性得以充分释放,学生自身除了能够感受整个认知环节,还能对自身团结协作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养成起到积极作用,且可增强自身解决客观问题。集合学习过程中的“讲解”“讨论”,以及工作过程中的“小组拼图”等,均属于自然转换行为,这除了同职业教育专业学习特征相符外,还对于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对学生专业与非专业2项能力养成状况作出更为科学与全面的评估,构建多元化的、将学生当作主体的能力评价体系,涉及到诸多形式,包括互评、自评、作品评价与教师评价等,在执行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化,包括经验交流、理论测试、论文撰写、技能实操、现场答辩等。
(1)有效结合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通过项目小组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实施形成性评价技术,有效结合过程评估与结果评估,除了要评估学生执行工作任务状况,还要评估学生工作任务的具体执行与执行行为所涉及能力,可全面评估职业行动水平。
(2) 有效结合自评和互评。在评价学生方面,除了要有教师的评价,学生也要参与其中,如此方可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这一原则,使得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重视。学生互评与自评应以专业、非专业这2项能力为中心展开,诸如,团队合作意识、积极主动性等,评价基于学生考虑。如此,可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水平、专业能力得到增强。
(3)有效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当进行过程考核时,需基于定量与定性2个层面展开评价,确保所构建的评价考核表具备规划性与标准化,为评价与考核学生执行工作项目的整体环节提供便利。
(4)有效结合技能和素养评价。在评价时,需兼具职业素养考核与职业岗位技能考核,在学生执行项目时,除了要定量、定性考核学生执行学习目标的职业岗位技能,同时,考核机制中还要考虑工作项目执行时相关职业素养要素,诸如团队协作意识、语言表达水平、创新意识等。
教学模式要结合专业特点,基于学校自身现状,同时结合其他国家现代教育理论和模式,使胡格教学模式在高职“食品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有所突破,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做到因材施教。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与企业实际岗位紧密对接,调整考评体系,为社会培养即时即用的专业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