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如歌
——青花山水瓷画

2018-01-18 02:15刘建军
景德镇陶瓷 2018年6期
关键词:元青花青花瓷青花

/刘建军

从古到今,中国人一直保持着与自然相知相和的生命情调,一种仰观俯察宇宙的生命意识,一种处于山水之中的审美情怀。将山水由实境的观赏游历,进入心之游历,从而得到一种哲学的彻悟,将山水作为自己颐养天性的一块温润之地,使自己的心灵与精神徜徉其间而得到自由舒展。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林泉之心”。孔子所说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就是由“林泉之心”引伸出的人的精神气质与自然山水精神上的感应和共鸣。山水画作为国画的三大画科之一,把这个道理深刻地透射了出来。历代画家把对山水世界的痴迷和才情倾注到自然山川之中,他们流连于名山大川,忘形于峰壑林泉,体验与天地造化的精神畅游。

山水画按照传统分法有水墨、青绿、金碧、没骨、浅绛、淡彩等形式,早在魏晋南北朝就已经开始发展了,但这时还只是附庸于人物画之中,常常作为背景出现,这时山水画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当时中国社会“仕隐分工”,形成了隐士阶层,隐士们厌烦世事纷繁,回归自然,深入山水,通过创作自然山水以“畅神”“澄怀观道”,追求“天人无际”“天人合一”。一直到了隋唐时期山水画开始独立成科,慢慢成为中国画的一大画科。五代北宋时期山水画家开始增多,每个画派都出现了很多大家。比如荆浩、关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宽、许道宁、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赵伯驹、赵伯骕的青绿山水,可以说是南北竞辉,达到高峰。到了元代画风一转,开始流行写意画风,注重笔墨风韵,可以说是风行一时,成为时代特色。山水画的形成和确立,是魏晋风度的渗透,崇尚自然的必然,文人个体意识的觉醒和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感知。自然山水经由人的性灵熔铸,成为心灵之山水,成就山水画中的山水意境,于山水画中营造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从山水陶瓷的创作方向来看,青花是个不二之选。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青花瓷用其简单大气、优雅鲜艳的一抹蓝征服了国内外的千万人们,而青花瓷并不是虚有图表,它本身就被历史性地赋予了文化代表者的角色,集中体现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者和艺术家的智慧和文化成就,它本身的文化包容性和巨大的历史文化的信息含量是它成为人类文明活化石的根本所在。成熟的青花瓷,必须满足具有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运用钴料产生蓝色的图案花纹,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这三个要素。在青花瓷出现之前,我国已经出现了很多优秀的瓷种,只不过他们都只是软质瓷。所谓软质瓷,是制作时烧成温度在1200~1250℃生产出的瓷器,这样的瓷器质地较为疏松易碎,强度低,声音沉闷,瓷胎颜色也不纯,当然,这不是古人不想提高温度,而是因为原料不过关。瓷器原料中支撑高温烧成性能的成分是三氧化二铝,同时,三氧化二铝在高温烧成的瓷器中显色为白色,所以软质瓷因为原料中三氧化二铝含量低,烧成后瓷胎的颜色也不够白。但是在隋唐到宋代,河北邢州的邢窑、定州的定窑,河南巩县的巩窑等生产出了质地细密、洁白胜玉的白瓷,这种白瓷就含有较高的三氧化二铝。著名的宋定窑白瓷枕就是真正的高温硬质瓷,窑温甚至达到了1380℃。随着北宋被灭,工匠百姓南下,也将技术带来了南方。但是南方不仅很少有三氧化二铝含量高的瓷石原料,而且还含有很高的石英。转折点在匠人们在南方发现了含三氧化二铝成分极高的高岭土时到来了,他们将高岭土与瓷石混合使用,得到了三氧化二铝含量高,石英含量低的原料,这就是著名的青花瓷“二元配方”。

要想真正了解青花瓷,就得知道青花瓷自出现以来都经历了那些辉煌落寞。最早的青花瓷出现在唐代,但这时的青花瓷一直具有很大的争议,因为它的烧制温度并没有达到后来青花瓷的烧制水平,但是,从综合方面考虑,是可以将唐青花列入青花之列的。这时候的青花瓷纹样大多是花草纹,其中又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典型的中国传统花草,比如春树、海棠以及梅花等等。另一类就是典型的阿拉伯图案纹饰,加上结合唐代青花瓷出土较多的位置,我们不难看出唐青花瓷器主要的功能其实主要供外销,它的设计也更多地偏向迎合外国人的口味。到了宋代,青花瓷并没有按照预想的那样发展起来,个人认为除了由于不符合时代风向外,还有很大的可能是受到当时八大名窑的打击。在当时,瓷器发展极其昌盛,既有单一简约美的青瓷,又有画花时代的开创者磁州窑,还有各种像是“木叶天目”这样优秀的民间窑。实质上,宋代对于青花瓷而言是有承上启下意义的。到了元代,青花瓷才真正意义上发展了起来。1279年忽必烈统一了全国建立元朝,并且又在景德镇设置“浮粱瓷局”,委托官员负责烧造瓷器,可见国家对瓷器生产的高度重视。而且元青花的造型装饰是十分符合当时的时代审美的,这也是元青花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元青花的主要特点是层次多却不会让人觉得乱,构图丰满、饱和,主题纹饰的题材丰富多样,有人物、植物、诗文等,在当时,青花瓷所追求的是一种磅礴、笔势飞动的气势,讲求的是一种大效果而不拘泥于细微末节,就连云纹、海水、回纹、二方连续那样需要规矩的图案纹样,也只是大致规整而已。元青花的装饰注重从大自然汲取素材,视野表现因蒙古族文化渗入而更为广阔。这一特征和蒙古人与自然所构成的依存关系有关,假如说人世的牛群离不开自然,那么游牧民族与自然的关系将显得更为密切,以蓝天与草原作为生存背景的民族。骑在马背上的民族,自然是她们心目中最大的存在。因而,在元朝出现了大量宋瓷所没有的动植物、不同的人物服饰以及动态表现的装饰题材,青花域风继承了粗犷、豪放的风韵,又同时兼有严谨、秀致的特征。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特征既有自身特有的一面,又有与汉族文化融合的一面。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迅速达到鼎盛,但转瞬又逐渐走向衰落的时期。明代永乐年间是青花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它的成品以做工精细,美轮美奂而著称,纹样装饰上大多是以平刻暗花为主。这时的青花虽然没有元青花用笔豪放自如,但显示出自然明朗,娓娓而出又明丽动人,别具匠意的一面。成化、正德时期的青花主要为淡蓝色,青色比较清淡、雅致、匀净、秀美。适宜于装饰精细轻薄的瓷器,在雍正及清代末期都曾经大量仿制过这种淡蓝色的青花瓷器,也有不少精美的作品。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的发展到了巅峰,图案很多都是折枝或者缠枝花卉等,这时的颜色主要为鲜蓝色。青色明净、鲜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鲜蓝而不火气,是理想的我国特产珠明料的色调。到了乾隆以后青花由于粉彩瓷的发展青花从而逐渐走向衰退,但是时至今日它的地位依旧无法被取代。

中国山水之观念,从最初的山水神话、山水崇拜阶段,到晋宋山水美的发现和认知,山水审美意识逐渐走向成熟,再到中国古老的山水文化和逐步深化的山水审美意识在诗歌、绘画中找到了最佳的表现形式,进入到山水的艺术表现阶段。中国人的心理、情感、精神、观念、美等凝聚到山水中,倾注到山水画里,自然提供的山水景观映现出人的心灵状态。山水已不是自然山川之景致,而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然而到了现代,如同各种文化传统一样,古人的山水观念也已经被瓦解得支离破碎,只留下残缺基因记忆。我们需要将这种美,这种观念通过艺术的形式传达出去,不能只剩下历史,只剩下记忆。青花山水瓷画就是其中的一种,它融合了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青花瓷和山水画,不矫饰,美的自然,美的脱俗。

猜你喜欢
元青花青花瓷青花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青花瓷,拍卖界的传奇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青花
郭德纲巧用寓言劝爱徒
最贵“福禄”元青花 元青花缠枝福禄万代大葫芦瓶拍卖价5681万元
纯净的青花瓷
青花瓷
水墨青花
从考古发现看元青花在海内外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