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景漂”现象在陶瓷创新发展中的范式研究

2018-01-18 02:15朱辉球吴旭东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景德镇陶瓷 2018年6期
关键词:制瓷景德镇技艺

/朱辉球 吴旭东(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2 0 0 8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上,陶瓷青花元素在奥运会上被广泛运用。如发布的奥运礼仪服中的青花元素系列,奥运支线北土城站具有“青花瓷”特色的出入口,青花元素的电话亭等等,越来越多的设计正在不断地注入陶瓷青花元素,引起世人目光对景德镇陶瓷的关注。2 0 1 0年上海世博会,由中共景德镇市委、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瓷都景德镇——首届上海陶瓷成就展”的9 0 0多件来自江西景德镇的陶瓷精品集中亮相,使“千年瓷都”独特的陶瓷艺术魅力得到展现,“大师”陶瓷成为市场热点。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提倡文化自信的背景下,2 0 1 0年笔者及其研究团队敏锐地洞察到“景漂”这一独特社会现象,对集聚景德镇的“景漂”“景归”现象进行了研究,是最早提出“景漂”“景归”名词与发表学术论文、项目研究的团队之一。2013年申报江西省艺术规划项目《“景漂”艺术家对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推动作用研究》立项,并连续发表了《论“景漂”艺术家对当代景德镇陶瓷艺术的推动作用》、《“景漂”现象中探析“工匠精神”的现代价值》、《“景漂”现象与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因果互动研究》等多篇学术论文。随后“景漂”现象成为焦点,得到了景德镇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力量调研,切实掌握“景漂”实际情况,广泛开展“景漂”专题调研。2 0 1 7年委托笔者在江西陶瓷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组织召开《“景漂”、“景归”代表座谈会》,会上听取老、中、青三代“景漂”在景德镇的基本状态、期盼夙愿和意见建议等整理成册,报送给景德镇市政府为其制定招才引智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一、从文化自信看“景漂”现象

世界上没有哪座城市像景德镇这样,千年以来一直以一种行业支撑着整座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是景德镇的陶瓷成就举世瞩目,是陶瓷文化在景德镇千百年来的灵魂所在。从宋代的“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象,至明、清皇家设置的御窑厂,清晰地印证了景德镇陶瓷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地位。辉煌的制瓷成就给景德镇带来了与生俱来的陶瓷文化自信,将这份自信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推动文化大繁荣、社会大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力量。同时,景德镇陶瓷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文化自信体现出的优势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另一方面体现在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景漂”聚集“世界手工艺创意之都”的景德镇,在这里创业和发展并融入这座城市,逐步改变景德镇的工匠结构、人文生态、人文景观和个体经济模式。使得景德镇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充分挖掘陶瓷的新内容、新理念,努力通过文化自信构建成“传统+时尚+高科技”的新型业态模式,让景德镇陶瓷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新气象,并通过构筑“大陶瓷”发展格局,从日用、艺术、创意、建筑、高科技陶瓷出发,占据各个陶瓷领域的制高点,并以每年来自全国各地陶瓷爱好者3万余人的增长速度在景德镇发展,使当代“景漂”现象成为热点聚焦景德镇。

二、从文化自信探究古今“景漂”现象的历史形成

1、景德镇历史上的人口“三迁”现象

景德镇历史上经历了三次“景漂”大规模迁入,这三次南迁造成许多汉人精英流入到南方地区,使南方文化、人口、经济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给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带来无限发展的空间,成就了景德镇千年瓷都的美名。

第一次是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匈奴羯、氐、羌、鲜卑等少数民族开始内迁到黄河流域。为躲避战乱,大批北方民众纷纷渡江南下,形成南迁浪潮。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南迁的人们带来先进的技术(包括先进的制瓷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西晋末年(3 1 1年)的永嘉之乱,匈奴等游牧民族攻下洛阳,掳走晋怀帝,晋室政权流亡南方,建立了东晋。北方士族豪门纷纷南迁,进入长江以南,史称“衣冠南渡”。

第二次是唐代黄巢起义,唐末黄巢起义是反抗唐朝政府黑暗腐朽残酷统治的农民起义,使得大批工匠南迁至景德镇,在景德镇乐平市东南6公里接渡镇南窑村甄皮山,建立起了唐代窑口“南窑”。

第三次是宋室南迁,宋代(1125~1127年)的“靖康之耻”,金兵灭亡北宋帝国,掳走宋朝徽、钦二帝,宋室被迫南迁,建都临安(杭州),史称南宋,这次中原文明的大举南迁,规模之大,超过以往各次。 史料中记载金人入侵宋室南迁,大量工匠南下至景德镇,使景德镇本地工匠迅速掌握烧制定窑的陶瓷工艺,俗称“南定白瓷”。

从古代“景漂”经历了三次规模的迁徙来看,古代“景漂”把先进的手工制瓷技艺带入景德镇,促进了景德镇制瓷技术的迅速提升。其次,原始传承模式如家族型的师傅带徒弟、父教子传、口口相传、手手相授以及代代相传等这些传统模式在这些“古代景漂”当中得到了促进和升华,其中口口相传形式对当时制瓷技艺的提升意义重大,也对后世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2、景德镇历史上的手工制瓷技艺人才“四汇聚”现象

独一无二的传统手工制瓷技艺是中华陶瓷文化的精髓,是中华陶瓷文化的重要象征。景德镇是世界最早的工业城市之一,东晋开始设镇名“新平镇”后改名“昌南镇”,北宋景德元年因当地的贡瓷备受皇室的青睐而得名“景德镇”,到明代建立御器厂,至清代达到鼎盛。以当时珠山御窑厂为中心,周围坯房密布,窑厂四起,从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清代镇窑等历代窑口变革都很好地诠释了景德镇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铸就了千年瓷都在江南雄镇中的风采。此外,自古以来景德镇就是“五方杂居”之地,云集到景德镇的瓷器客商来自多省市,有四川、云南、广西、贵州、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湖北、山西、山东、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景德镇对外来人员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态度,呈现了景德镇千百年“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盛况。

据考证“景漂”现象在景德镇历史上共出现过四次手工制瓷技艺人才汇聚的现象。第一次汇聚从宋代北方制瓷中心的南迁,其中北方制瓷技艺迅速传入景德镇陶瓷工匠,景德镇制瓷中心迅速形成;第二次汇聚是在元明清时期,各地区的名匠汇聚于景德镇,成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全国制瓷中心并奠定了“瓷都”的历史地位;第三次是新中国成立后从1 9 4 9~1 9 9 5年,国内许多陶瓷艺人汇聚于景德镇专心制瓷,其中有“建国瓷”“献礼瓷”“民国老艺人作品”“出国展览瓷”、“国家用瓷”“精细出口瓷”“7 5 0 1毛主席用瓷”;第四次是当代“大师瓷”现象,“千年瓷都”向“世界手工艺之都”成功转型,表现出了景德镇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吸引“景漂”从八方汇聚到景德镇的恢宏场面,为民族传统手工制瓷技艺,这一古老艺术的复兴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民国时期景德镇曾遗留下2 4处会馆,这些会馆就是民国“景漂”重要的聚集区域,由此可见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移民城市,而历史上的景德镇又被称为“十八省码头”,正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能工巧匠、商贾学生聚集于景德镇,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景漂”现象。斗转星移,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在计划经济的整个大环境下由于户口制度的限制,使得景德镇人口流动逐渐变慢,大家也开始淡忘了景德镇这一移民城市的特点,所以才会觉得“景漂”是个新鲜事物。

当代的“景漂”现象出现在上世纪9 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景德镇周边的许多农民工开始涌入,弥补了当时景德镇陶瓷手艺人不足的问题。这些9 0年代的“景漂”经过2 0多年的时间早已融入到景德镇的灵魂,成为景德镇工匠的中坚力量。他们悄无声息地存在于景德镇市井之中,没有引起任何的关注,以致大家都忽略了这些“景漂”的存在,以为他们就是景德镇手艺人。尤其是近年来,大批中外当代艺术家、艺术院校大学生来到景德镇谋生创业、开工作室、作坊,使得景德镇重新焕发出新活力和新格局。这批“景漂”的新生力量,逐步改变着景德镇人的观念,开始引起政府的重视,成立了专门负责“景漂”的景德镇市招才引智局、景漂景归人才服务局。

3、景德镇历史的“帮会”文化

从明朝开始,景德镇陶瓷行业的工种细分,出现了圆器和琢器两种类型。两种类型的工匠来自不同的地域,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其中圆器业主要以都昌人为主简称“都帮”,琢器业以抚州人为主简称“杂帮”。他们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形成了独立团体,各自都成立了“行业自治”组织,如“五府十八帮”“三窑九会”“商务总会”“会馆”。这种“帮会”文化与现代“商会”文化类似,在手工业时期的用工制度、带徒传艺制度、节假日制度、工人福利制度等有着积极的意义,“帮会”文化对景德镇“景漂”现象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三、从文化自信看“景漂”跨界融合的范式

从上世纪8 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社会的思潮不断变化,国家向现代化转型升级,景德镇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景漂”艺术家很快成为接受新生事物的群体。首先从西方盛行的“现代陶艺”形式在景德镇艺术界悄然流行,其内容是追求个人天性的解放、陶瓷材质的多变等,通过西方现代艺术形式的表现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这些“景漂”现代艺术家,通过全新的陶瓷语言,以形式和材质的创新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行业之间的分歧,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力求突破形式上的创新,从实用性角度出发,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重构,构建全新的陶瓷文化范式,给景德镇带来了新鲜血液。

另外,“景漂”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毕业于美院艺术专业,他们受过系统的中外艺术教育,了解多种艺术门类,其中有的就直接来自于西方。“景漂”与陶瓷世家的师徒父子关系完全不同,“景漂”在制瓷工艺上,打破传统陶瓷艺术的装饰风格和造型观念,把对生活的思考、人生的感悟融入到陶瓷作品当中,力求通过新材质、新工艺、新手法在陶瓷外形上有所突破。由于制作陶瓷所选用的材料多样性,陶瓷的表现形式更加有张力。同时,也给传统陶艺带来了新的思考与探索。现代陶艺创作与环境艺术相结合,又拓展了陶瓷的表现空间,使得陶瓷不仅是陈设在高雅之堂,更是接地气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艺术。“景漂”艺术家创作现代陶艺打破传统陶瓷艺术基因,通过重构陶瓷的材料、外形、颜色、装饰技法等,为传统陶瓷增添了活力。因此,“景漂”艺术家跨界多元的艺术融合形式,构建了全新的陶瓷文化范式。

值得一提的是吸引“景漂”艺术家,是因为景德镇完善的陶瓷产业链和低成本的生活环境,低压力和慢节奏的生活,又给予了另一种不同的生活姿态和创作心态,使得艺术的风格自由而多元化。“景漂”高度融入景德镇,有利于海内外各方资源汇聚于景德镇,同时也把景德镇的陶瓷艺术带出国门,走向世界,扩大了景德镇在世界范围中的影响。另外,“景漂”艺术家与本土陶瓷艺术家在一起创作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共同提高,探寻出一条相互融合的新路子。“景漂”艺术家由纸本绘画到瓷画绘制的过渡,如油画、国画的画风、装饰技艺等又传授给景德镇的本土陶瓷艺术家,促使新画风、新工艺、新材质、新品种、新理念不断涌现出来。

四、文化自信背景下“景漂”现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范式中的作用

传承创新手工制瓷技艺“景漂”的力量不容小视,“景漂”艺术家通过丰富的景德镇陶瓷手工技艺非遗资源,学习到了传统技艺,自觉地加入到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实践中来,同时也带动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并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范式。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文化自信在“景漂”进行非遗保护和传承中的重要性

景德镇曾经一度沉浸在辉煌陶瓷成就而固步自封,盛名难继,辉煌不再,逐渐走向没落。由于受到市场冲击,上世纪9 0年代十大瓷厂解体,景德镇制瓷人才大量流失,大量掌握制瓷核心技艺的师傅含泪奔走他乡,一部分留下来的师傅他们坚守心中的“陶瓷梦”,但在陶瓷衰落的大环境下也无力回天,技艺断层现象非常严重。所以,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举步维艰,从2 0 0 5年,景德镇启动非遗保护工作来看,由最初的20多位传承人,截止到2018年,经过13年持续不断的努力,已经发展到310人,共申报和认定了与陶瓷相关的企业(保护载体)20家。其中大部分传承人和企业法人的籍贯是非景德镇籍,也就是说“景漂”成为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力量。

2、文化自信是“景漂”进行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内在动力

随着非遗保护和传承事业快速发展,仅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非遗保护和传承亟须社会组织的更多参与。“景漂”自觉地来到景德镇研习陶瓷技艺,逐渐增强了文化自信,并过渡到文化自强,不知不觉地加入到了非遗的传承、保护、发展工作中来。同时“景漂”的参与让更多人感受到非遗强大的亲和力,即非遗是不分国界、不分地域、不分年龄、不分性别的文化。非遗保护和传承通过“景漂”现象这一桥梁,很好地缩短了时代与传统的距离,实现活态传承,让大家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非遗传承的使命感,“景漂”艺术家祝非遗自觉传承、自觉创新为内在动力,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了文化和技艺水平,提升了传承非遗的专业能力,逐渐增强了文化自信,不断提升了传承的质量和能力,适应景德镇打造文化强市的需要和要求。

3、陶瓷文化自信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价值意蕴

景德镇因瓷而生,以瓷闻名,陶瓷是景德镇的名片,也是景德镇的血脉和灵魂,因此陶瓷文化自信蕴涵的价值非常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是景德镇千百年来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寄托,它包含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颜色釉瓷颜色釉瓷颜色釉瓷陶瓷文化自信是对于陶瓷文化价值的认同,既包含一种陶瓷文化自豪感,也包含最深沉的景德镇的地方情感,因此我们讨论陶瓷文化自信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景漂”艺术家在景德镇从事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可以充分挖掘陶瓷文化所包含的当代价值意蕴,通过自身技能、陶瓷创作等方面增强大家的文化自信和行动自觉。

五、结语

近年来,通过景德镇陶瓷这一最具中国文化符号的载体,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大力发展陶瓷文化,每年吸引一大批“景漂”来景德镇发展,数万“景漂”背后的虹吸现象,折射的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强大吸引力。“景漂”带来的新创意、新思维、新技法、新材料、新工艺成为千年瓷都重振雄风的催化剂,“景漂”为民族传统手工技艺的复兴而不懈努力,促进了陶瓷创新发展范式的生态构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景漂”将会成为讲好景德镇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推手。在千年瓷都伟大复兴的历史性时刻,“景漂”大军的加入,将使全世界、全国的目光投向景德镇,在文化自信的背景下,景德镇“景漂”现象正努力构建起具有中国符号的陶瓷创新发展范式。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继续推出“景漂”之后见“景归”、“景根”。即曾经在景德镇学习、生活、工作的人员再次来到景德镇投资兴业,形成了几万人的“景归”大军,“景漂”扎根于景德镇多年成家立业之后变成“景根”,他们相互融合,互惠互利,共同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发展砥砺前行,并最终实现景德镇陶瓷艺术的大繁荣。

猜你喜欢
制瓷景德镇技艺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景德镇陶瓷夏令营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手工制瓷技艺展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