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静
脑梗死是缺血性卒中疾病, 因为脑部的功血失常, 导致了患者的脑部局部缺血和缺氧症状, 引起了脑组织的坏死,患者有神经功能缺损症状[1]。根据其他研究显示[2,3], 我国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数量不断增加, 发病率越来越高, 这和社会竞争压力不断增加有关, 医疗工作者应该要正视这一问题,为患者提供准确、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探讨C反应蛋白与血清白细胞介素-18检验对急性脑梗死的意义,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10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试验组, 患者未使用相关药物治疗, 排除肝肾功能和肿瘤疾病者。另选取同期98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患者进行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试验组男53例, 女50例, 平均年龄(57.6±7.5)岁。对照组男59例, 女39例, 平均年龄(56.4±8.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在体检当天清晨采集血液样本, 患者保持空腹状态。试验组入院次日、发病第3天、第14天时均采集血液样本, 采取静脉血5 ml置普通干燥试管中, 3000 r/min离心分离后, 检验其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介素-18, 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 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检测白细胞介素-18。试验组患者在入院后24 h内进行MRI和CT影像学检查, 通过MRI中T2加权像和弥散加权图像(DWI)观察梗死灶的部位, 使用PACS系统对梗死面积进行计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的C反应蛋白、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 并比较试验组患者大面积和小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试验组患者C反应蛋白为(20.69±0.87)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90±0.23)mg/L, 血清白细胞介素-18为(152.21±19.27)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5.57±20.23)n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35例小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为(15.87±0.18)mg/L, 血清白细胞介素-18为(128.21±19.17)ng/L;试验组68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为(23.17±0.61)mg/L, 血清白细胞介素-18为(164.56±20.06)ng/L。大面积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和血清白细胞介素-18水平明显高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炎性反应在缺血性脑梗死发病中有较大的作用, 患者因脑血管闭塞, 脑组织缺血缺氧, 导致了自由基产生, 炎性反应让患者的病情不断严重化。
根据当前的临床研究显示, 炎性反应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存在直接关联性, 患者发生脑梗死病症会出现炎性因子, 导致炎性反应, 对脑组织的损伤进步的加剧[4]。根据目前临床研究来看[5-8], 炎性因子让患者的症状恶化, 血清标记物水平对脑梗死变化情况和方向给予体现, 因此在以后的治疗中可以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C反应蛋白是急性炎症进展中最有代表的时相蛋白因子, 该水平提高表示炎性因子的释放有所增加, 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损伤, 通过对该指标进行控制能够让患者的病情发展程度得到控制, 降低复发率[9,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患者C反应蛋白为(20.69±0.87)mg/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3.90±0.23)mg/L, 血清白细胞介素-18为(152.21±19.27)n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5.57±20.23)ng/L,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白细胞介素-18及C反应蛋白在脑梗死的早期处于较高状态, 急性期炎性反应程度和脑梗死程度具有关联性。C反应蛋白是敏感炎性标志物, 揭示了动脉硬化的关联性, 可以将超敏C反应蛋白升高作为患者病情程度评价和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的指标。
总之, C反应蛋白和血清白细胞介素-18可以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提供参考, 预测预后情况, 临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