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虹
(青海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青海西宁810001)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境内地形复杂多样,受特殊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等影响,青海省属雷电多发地带,每年农牧区都有雷电导致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由于农牧区下垫面空旷、潮湿,农牧区采用常规生产方式,加上农牧民几乎不懂得防雷知识,遇到雷电也不知道怎样防范,且广大农牧区防雷设施不健全,这是造成农牧区雷击事故频发的主要原因。因此,应做好农牧区防雷减灾服务,保护农牧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本文针对青海省农牧区雷电灾害情况及防雷现状,分析雷电灾害成因,并提出防雷减灾服务对策。
农牧区多数地处偏远,经济较落后,防雷基础设施也很薄弱,经常由于雷击而导致人畜伤亡事件,使农牧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威胁。根据青海省相关数据统计,近十几年青海省所发生雷电灾害就有几百起,而地广人稀的农牧区伤亡情况居多,经济损失最严重。受防雷经费和人力等限制,青海省广大农牧区还未建立专业防雷执法队伍,农牧区防雷排查工作发展缓慢,几乎处于空白状态,防雷减灾工作亟须加强。
农牧区缺乏必要的防雷设施。多数农牧民在建设房屋和搭建帐篷时,并未经过正规防雷设施设计,受经济条件和意识限制,建设房屋过程中没有对所使用的钢筋采取避雷措施。而稍有些防雷知识的农牧民会在房屋或帐篷建成后做一些简单的避雷装置处理,却不符合避雷装备安装规范及相关标准要求,仍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另外,农牧区通讯线路和电力线路多为架空状态,没有采用接地避雷操作。农牧区较空旷,一旦出现雷电击中情况,电流会通过金属线路进入农牧民室内,引发伤亡、火灾事故。还有一些农牧民在屋顶上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电视接收天线等装置,均未进行接地处理,导致这些装置在雷雨天气反而成为引雷入室的装置。
农牧区地处偏僻,农牧民所能接受的知识有限,受到文化教育影响,对防雷知识了解不多,遇雷电不知道如何防范。而农事活动和草场放牧季节正是雷雨高发季,农牧民在田间、草场活动,地方空旷,携带农具多为金属装置,常选择大树或茅草棚下躲避雷雨,这些都易引雷上身,威胁其生命安全。
农牧区地域宽广,居民也相对较为分散,通讯和其他基础设施安装不到位,因此,在接收气象部门关于雷电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上可能会受到网络、信号等影响,没能在第一时间内接收到灾害信息,因此没有时间进行有效防御准备,使经济遭受损失。
在农牧区推广防雷技术及应用,做好农牧区的雷电防御设计和建设的监管。在农牧民进行建房或者搭建帐篷时,相关部门可以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农牧民选址避开雷击多发带,按照防雷规范和标准进行,消除农牧民住宅雷击隐患。在农牧区人口较集中的公共场所,如学校等地进行防雷设施建设,与电力、通信等部门沟通合作,做好外露线路防雷接地,定期巡检农牧区防雷设施,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到防雷装置实用性。
农牧民防雷意识不强,防雷知识较少,气象部门要加强农牧区防雷科普知识宣传,举办防雷减灾知识讲座,面对面交流、讲解防雷知识等,做好雷电灾害防御技巧宣传,包括山上放牧、采挖虫草、田间劳作等野外作业时的雷电灾害防御措施、自我保护意识,可以将雷电灾害防御知识印制成宣传彩页、宣传册在农牧区广泛发放,全面提升农牧民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同时借助电视、广播、网络和手机短信等媒介开展防雷减灾知识宣传,尤其对雷电高发农牧区要重点宣传。
在农牧区组建气象信息员队伍进行防雷减灾知识宣传,调查雷电灾害隐患。气象部门要定期对信息员队伍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及时有效发布气象信息及预警信息,提高农牧区气象信息覆盖面,在灾害天气来临前合理指导农牧民,并带领农牧民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减灾工作。
结合农牧区雷电灾害实际情况及防雷减灾需求,气象部门要加大雷电监测网点建设,加强对全省雷电灾害实时监控,提高防雷监测水平,健全雷电信息平台,在发出雷电灾害预警信息的同时要制定完善的防雷方案。借助各种媒介手段,争取第一时间把灾害预警信息传递到农牧民手中。
加强和防雷减灾重要部门及各相关行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力争将农牧区防雷减灾工作落实到位,充分发挥以政府为主导,带动各相关部门共同协作,气象部门和各部门之间要做好雷电天气相关信息共享,以利于防雷减灾工作顺利进行。
农牧区防雷减灾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要集结全社会力量,通过多方力量共同进行。气象部门要把防雷减灾工作当成重要任务执行,加强雷电灾情监测,提高雷电灾害预报预警能力,改善农牧民基础设施,进行雷电科普知识宣传,提升农牧民防雷减灾意识,有效降低因雷电灾害造成的人畜伤害及财产损失。
[1]马丽君.农牧区雷击事故多发原因及防灾减灾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7,(24).
[2]尼玛卓玛,红梅.西藏高原农牧区防雷减灾工作现状及对策[J].西藏科技,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