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静
(国有朝阳县朝阳林场,辽宁朝阳122000)
枸杞负泥虫(Lema decempunctata Gebler),属于鞘翅目(Coleoptera)叶甲总科 (Chrysomeloidea)负泥虫科(Crioceridae Latreille),专门为害枸杞、黑枸杞等经济价值较高的植物,2017年上半年大旱,该虫在辽西少有栽培枸杞经济林的西五家子产区严重地危害主产枸杞,使其植株叶片所剩无几,产量下降,现将其生物学特性介绍如下。
枸杞负泥虫体长约5~6毫米。它的触角共计11节,呈黑色棒状,触角的第二节为球形,从第三节开始逐渐变粗,长度略大于宽度;枸杞负泥虫具有复眼,复眼相当大,突出于两侧;枸杞负泥虫的头部呈黑色,刻点粗密,头顶较平坦,中部有纵沟,中央有凹窝;枸杞负泥虫的前胸背板及小盾片呈现具有金属光泽的蓝黑色,前胸背板近长圆筒形、两侧中央溢入,背面中央近后缘处有凹陷,小盾片呈舌形,它的末端比较直;枸杞负泥虫的足呈现黄褐或红褐色,而它的基节、腿节端部及胫节基部都呈现黑色,胫端、跗节及爪则呈现黑褐色;枸杞负泥虫的鞘翅呈现红褐色或黄褐色,近鞘端呈圆形,基部则稍宽,刻点粗大并呈纵向排列,每个鞘翅有5个近圆形的黑斑,一般近鞘缝的2个斑都比较大,外缘内侧的3个斑均较小,每个枸杞负泥虫的变化比较大,有的甚至没有斑纹。
枸杞负泥虫的卵呈长圆形,长约1毫米,呈现橙黄色,通常十余粒呈“人”字形排列于叶面,孵化前呈黄褐色。
枸杞负泥虫的幼虫体长约1~7毫米,呈现灰绿或者灰黄色,一般会背负自己的排泄物于体背,因此,枸杞负泥虫的身体一直处于粘湿的状态。枸杞负泥虫的幼虫头呈黑色,具有强烈的反光性,前胸背板均黑色,中间分离,具有3对胸足,腹部各节的腹面有1对吸盘,以使身体能够紧贴于叶面。
枸杞负泥虫的蛹长约5毫米,呈淡黄色,腹端有2根尾刺,在树根周围土内结茧化蛹。
枸杞负泥虫的茧长约5~5.5毫米。长筒形,外银灰色、内淡灰色。
该虫在辽宁西部半干旱地区部分枸杞种植区,每年约发生3~4代,以成虫在枸杞枯枝、枯叶下、土缝等隐蔽处越冬。以6~8月份为害最重,9月之后末代成虫羽化,于10月底进入越冬期,成虫具有假死性。
卵的历期及各虫态历期都因世代而异,第1代12~15天,第2代7~8天,其余各代5~6天,幼虫期7~10天,蛹历期8~12天,成虫寿命因个体而异,平均达91天。一般从5月上旬幼虫就开始活动,但此时的为害并不严重,所以不明显,7月上旬第二代开始出现,导致大量的成虫聚集产卵,8~9月则为枸杞负泥虫爆发时期,也是为害最严重的时期。幼虫老熟后会下树,在树的根基入土3~5厘米处吐白丝和土粒结成棉絮状茧,并在其中化蛹;越冬藏于枯枝、枯叶下、土缝等隐蔽处。
4~9月间在枸杞树上可见各虫态。枸杞负泥虫的成虫喜欢在枝叶上栖息,并呈“人”字形产卵于叶面或叶背面。该虫无论成虫或幼虫都会对叶片造成为害,由于幼虫会将自己的排泄物背负于自己的背上,故称负泥虫。幼虫老熟后会在树根基部吐白丝,与土粒粘合结成土茧,并在其中化蛹。
枸杞负泥虫的肛门朝上,并向上开口,因此,排出的粪便会堆积在自己的体背上。枸杞负泥虫是中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枸杞主要种植区对枸杞造成为害的食叶性害虫。该虫食性单一,为暴食性食叶害虫,主要啃食枸杞的叶子,并且该虫的成虫和幼虫均会对枸杞的叶片造成危害,其中幼虫的为害更为严重,尤以3龄以上的幼虫为害最重。幼虫啃食枸杞叶片,会使叶片出现孔洞或不规则缺刻,甚至将叶片啃食干净,仅剩叶脉,并把粪便排泄于受危害的叶片上,污染叶片。早春也会有越冬代成虫大量聚集在嫩芽上进行危害,导致枸杞不能正常抽枝发叶,造成严重损失。
枸杞负泥虫的成虫及幼虫在枸杞的根际附近的土下越冬,以成虫为主,约占越冬虫量的70%左右,翌年4月上旬开始活动,4月下旬枸杞开始抽芽开花时,负泥虫即开始活动,成虫寿命长及产卵期长是造成世代重叠的主要原因,卵产于嫩叶上,每卵块6~22粒不等,金黄色呈“人”字形排列。产卵量甚大,室内饲平均每雌产卵44.3块356粒。卵孵化率很高,通常在98%以上,且同一卵块孵化很整齐。1龄幼虫常群集在叶片背面取食,吃叶肉而留表皮,2龄后分散为害,虫的粪便污染叶片、枝条。
在冬季成虫或老熟幼虫越冬后,将枸杞树下的枯枝落叶和杂草清理干净,或者在早春进行枸杞园的清理,这样可以降低越冬虫口基数,从而减少虫源。
经常进行田间查看,一旦发现有虫害发生,在初期可以进行人工挑除负泥虫的幼虫、成虫、卵等工作。同时,修剪清理被害的枝叶,从而将虫害控制在最初阶段,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幼虫时期可以使用1.3%苦烟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洒,或1.8%阿维菌素1000倍液进行喷洒。
根据负泥虫的体背上经常覆盖有茶褐色虫屎的特性,可使用昆虫病原线虫进行防治,防效较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