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琴
【摘要】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病理分布情况。方法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行刮宫术治疗,病理切片送检,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52例子宫出血患者中,良性病变59.62%,恶性肿瘤5.77%,存在子宫内膜变化36.42%,其中良性病变占比高于其他器质病变类型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子宫肌瘤在良性病变中占比最高,达到了36.54%,高于其他病理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例子宫内膜恶性肿瘤均发生于50~55岁;7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出血时间≥3个月,其中恶性肿瘤3例。结论 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病理多为良性病变,子宫肌瘤引發的异常子宫出血病理较为常见,50~55岁年龄段是子宫内膜恶性肿瘤高发阶段,出血时间≥3个月的子宫出血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更高。
【关键词】绝经后;围绝经期;异常子宫出血;病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R711.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8.33..01
围绝经期指的是女性绝经前的过渡阶段,女性一般在41岁不步入围绝经期,其卵泡数目会急剧减少,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水平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致使卵巢反应能力减弱,引发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1]。为了探讨患者病因,分析病理分布情况,本文以我院近3年收治的52例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了患者的临床资料,以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3月~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未绝经者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经期经量或周期改变,绝经者主要表现为阴道不规则留流血,全部患者均接受刮宫术治疗。其中,年龄41~74岁,平均(46.91±2.57)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病程(8.35±0.67)个月。剔除妊娠及其他器质性病变引发的出血病例。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行刮宫术治疗,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将刮出组织送病理科检验,样本组织经95%乙醇固定、石蜡包埋后,制成常规切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检查,分析病理诊断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病理诊断结果分析
52例子宫出血患者病理诊断分析结果如下,其中良性病变占比高于其他器质病变类型占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肌瘤在良性病变中占比最高,达到了36.54%,高于其他病理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恶性肿瘤年龄分布分析
3例恶性肿瘤患者年龄50~55岁,显示该年龄阶段为子宫内膜恶性肿瘤高发期,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形成良好的生活、饮食、工作习惯,防控恶性肿瘤发生。
2.3 患者出血持续时间与恶性肿瘤的关联性分析
7例子宫异常出血患者出血时间≥3个月,其中恶性肿瘤3例;45例患者出血时间<3个月,无恶性肿瘤分布。由此可知,出血时间≥3个月的子宫出血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更高。
3 讨 论
围绝经期女性卵巢功能呈现逐步衰退现象,体内卵泡数量明显减少,极易引发排卵障碍,而患者则会出现异常子宫出血情况[2]。本文证实50~55岁年龄段是子宫内膜恶性肿瘤高发阶段。对于出血时间≥3个月的子宫出血患者,应加强必要
的检查工作,及早发现癌变病例,达到改善预后的治疗目标。
综上所述,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异常子宫出血多由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宫颈息肉、宫颈炎、生殖器恶性肿瘤引发所致,一旦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女性出现阴道不规则出血征象,应及早来院诊断,而病理学检查是鉴别子宫异常出血的有效方法,可帮助医师准确判断病变类型,对临床后续诊疗方案的科学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爱萍,段庆美,李珍仙.不同剂量米非司酮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评价[J].中国妇幼保健,2016,31(20):4205-4206.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