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承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乡村振兴战略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来说,尤为重要。
为切实贯彻落实党中央、自治区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各项决策部署,在实践中,呼和浩特市通过抓住规划这个关键,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抓住产业这个基础,把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加快补齐农村发展短板;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让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占领农村阵地等措施,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取得了新实效。
小黄芪种出大产业
不断深化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是改变农业低效、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之举。因此,要推动农村产业化扶贫,必须做好深加工,统筹好全产业链的布局。近年来,呼和浩特市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组织体系和运营模式,使近70%的农户进入产业化链条中并受益,有效促进了家庭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近年来,武川县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通过打造以马铃薯为主的设施农业产业化发展链,以肉羊、肉牛和绒山羊为主的生态畜牧业产业化发展链,以食用菌、燕麦、荞麦为主的多种保健食品产业链,以黄芪、黄芩为主的中药材产业链的“四条产业链”,构建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户有增收項目、村有致富产业的目标。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同时,武川县充分考虑到了每一个村的未来发展,树立产业主导的理念,夯实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基。
王征源带头开办的日欣隆惠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就是武川县中药材产业链中的重要一员。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排脓、敛疮生肌的功效,被誉为“本经上品”“补药之长”,尤以大青山北部的“正北芪”为佳。
武川县得胜沟位于内蒙古中部、阴山北麓,海拔高、温差大、日照长、土质好,是中药材生长的绝佳区域。这里种植的黄芪每枝有10片叶子,糖分含量能达到30%左右,口感微甜,益于补气血。
2011年,王征源放弃了年薪20万元的待遇和职业经理人的工作,带上所有资产,一下子钻进了武川县得胜沟乡的山沟沟里。
王征源的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开始,他带领的合作社种的都是土豆、燕麦之类的农作物,一年下来也没赚几个钱。后来,随着中药材市场行情看好,王征源决定改种黄芪。
2018年,呼和浩特年货节,王征源把合作社种的黄芪带到了展位上,没想到一位老爷子一下子买了许多。老爷子说,经常食用黄芪对身体非常好,蒸馒头、蒸花卷时也可以磨成粉放进去,这让本以为黄芪在北方地区没有销路的王征源信心倍增。
据王征源介绍,合作社种出的黄芪不仅推广到了呼包鄂地区,还打开了外省销路,受到了各大药厂的青睐,年收入在100万元左右。
黄芪药用主要用根,但枝叶等边角料也没有被浪费。晾干后,把这些边角料磨成粉,掺进饲料中喂猪喂羊,就能喂出“黄芪猪”和“黄芪羊”,这也是王征源主打的养殖品牌。王征源举了一个例子,市场上羊肉的价格约25元一斤,可合作社喂出来的“黄芪羊”能卖到约40元一斤。
目前,合作社已有社员110户,流转土地2000余亩,黄芪种植面积稳定在每年1000亩,雇佣工人30余人,得胜沟乡5个村委会9个自然村均因此受益脱贫。
脱贫攻坚,发展产业链是关键。就着黄芪卖黄芪,只能在市场好的时候取得好的收益。一旦产业链得到延伸,就不再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应有效地将种植养殖风险分散出去。
山沟沟养出优质驴
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重在产业带动,各地必须熟悉自身要素禀赋,找出比较优势所在,因地制宜选准选好优势特色产业。
近年来,清水河县积极抓好特色产业带和绿色农产品园区建设,打造绿色品牌,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专业种养植大户。特别是根据清水河县“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自然地理环境,想办法、谋出路,发挥出了山区特有的资源禀赋优势。
毛驴浑身都是宝。俗话说,“天上的龙肉,地上的驴肉。”驴肉具有瘦肉多、脂肪少等特点,还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对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和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驴奶和人奶的营养成分相近,酪蛋白含量低,乳清蛋白含量高,还含有能够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抵抗力的小分子活性物质。即使是驴尿,也因为含有孕驴血清的原因,受到了医学界的重视。
我国许多优质毛驴品种如泌阳驴、广灵驴、庆阳驴等,都是从山沟沟中走出来的。清水河县五良太乡,就是一个适合养驴的山沟地区。蒙草抗旱旗下的内蒙古草原同源牧业已建起了4栋标准化圈舍,最小的能容纳约500头驴,多的能容纳1000头左右,合计有3000多头驴。
据驴场负责人介绍,草原同源牧业目前的养殖规模已居世界前列,当驴场全部建成后,养殖规模将达到10000头。今后,公司将主攻阿胶熬制、化妆品生产等方向。
在脱贫攻坚战中,草原同源牧业为无劳动能力贫困户代养肉驴,政府以每头肉驴12000元的价格向企业注入扶贫资金,企业为每户贫困户托养肉驴1头(每户最多可托养2头),每年保底分红2000元/头,可享受3年分红。目前,已对全县5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了肉驴托养,随着基地的不断建设,预计可为2000余户贫困户进行肉驴托养,直接解决就业岗位200多个,间接带动种植业以及第三产业就业岗位千余个。
脱贫攻坚,因地制宜是关键。清水河的自然地理条件,客观要求当地不能走只能在土地平坦地区走的发展路子,而是要依据自有资源禀赋,变劣势为优势、变不利为有利。养驴,正是这片“七山一水二分田”地区的比较优势所在。
新发展带来新风貌
乡村人居环境,是人们对乡村最直接的印象。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变的不仅仅是村容村貌,还改变着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呼和浩特市通过积极建设更加宜居的乡村环境,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发展,夯实了农村发展的硬件基础,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土左旗通过打造“乡村美”,全面提升乡村宜居水平;打造“和谐美”,建立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幸福美”,大力推进乡村民生保障能力建设,加强该旗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保障。
打造美丽乡村,开展环境整治。近年来,土默特左旗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制定出台《土默特左旗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提出了目标要求,制定了任务清单,按照清单,逐项推进。组织专人对各村环境卫生整治情况采取明察暗访的形式进行监督检查,对工作不力、效果不佳的乡村在全旗进行通报批评,并将此项活动纳入各村年终目标责任考核之列。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土左旗的农村一改此前的“脏乱差”状况,在干净整洁舒适的环境中,人们安居乐业,共建幸福美好家园。
实施“厕所革命”,助力乡村发展。土左旗北什轴乡卡台基村是呼市附近有名的旅游景点。多年以来,这里一直是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土默特祭敖包”的传承地,也是土默特左旗敖包文化旅游节的举办地点。游客多了是好事,可“如厕难”也成了卡台基村发展文化旅游的一块短板。近年来,卡台基村积极争取“厕所革命”的政策支持,在村里建起了水冲式厕所,不但彻底解决夏季旱厕气味难闻、蚊蝇乱飞的窘境,还最大限度地消除传染性疾病传播的污染源。
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土左旗依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指导标准,制定了与自身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建设蓝图。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在各乡(镇)建设标准化文化站,每个行政村均设有文化活动室和图书室。旗图书馆免费向全旗人民开放,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等一应俱全。村级文化活动室、村图书室、万村书库、草原书屋、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黑板報、宣传栏、农家讲堂等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完善,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
乡村振兴,基础先行。土左旗将财政收入向民生领域倾斜,有效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有效提升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有效补齐了农村发展的短板。这些建设,正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要基础。
本土风唱响正能量
乡村美不美、农村富不富,不仅要看村容村貌、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等硬指标,更要看文化服务、乡风文明等发展“软环境”。在乡村推进文明建设,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的主体地位,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通过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潜移默化地推动乡村移风易俗,形成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
在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中,托克托县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坚持“乡村乡土文化美的思路,让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占领农村阵地。
在实践中,托县积极加大文化阵地建设力度,通过培养“北半球”文化大院等乡土品牌,不断繁荣托县乡土文化,充分调动起了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l生。
“北半球”文化大院成立于2013年,是社会力量参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一支重要队伍,先后荣获“全区十佳文化大院”荣誉称号和中宣部评选的第六届“双服务”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作为最基层的文化场所,文化大院是村民学习文艺的好去处。这里常年为乡村文化爱好者免费提供活动场所,每天有40多名固定文化爱好者在大院活动,有时还有健身队和文艺团队近百人在大院排练。文化大院不仅培育了多名本土文艺人才,还让这里成为了繁荣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的领头羊。
据文化大院主持人、歌手谢胜介绍,文化大院通过吸收社区、乡镇的业余爱好者,经常举办演出、剪纸、绘画等文化活动,截至记者采访时,今年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30多场。在农闲时,还会从呼和浩特市区请来文艺专家,对爱好者们进行培训。
今年,北半球文化大院特意加强了宣传十九大精神的演出。据谢胜介绍,文化大院通过小剧、快板、三句半、二人台等多种艺术形式向群众宣传了党的十九大的方针政策。此外,还积极宣传了党的富民政策特别是跟农村有关的富民政策。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吸引群众参与是关键。多年来,北半球文化大院一直以托县群众喜闻乐见的晋剧、台阁、脑阁等艺术形式为载体,扎根本土文化,同时,又注重调动群众积极参与民歌、二人台、民族舞等当地群众擅长的艺术比赛,将表演者与观众牢牢融成一体。文化大院的成功,绝非偶然。
呼和浩特是自治区的首府,发展底蕴深厚。只要扎扎实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就能让呼和浩特的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呼和浩特的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呼和浩特的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责任编辑: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