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对接“互联网+”计划的规划研究

2018-01-17 00:46赵剑冬
价值工程 2017年31期
关键词:决策支持科研机构智慧校园

赵剑冬

摘要:高校如何对接“互联网+”计划,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运用互联网思维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是值得探讨的问题。首先梳理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对高校的影响研究现状,然后阐述“互联网+”计划实质包括技术层面的不断创新以及与行业领域的融合创新,最后提出高校应该在科学研究机构建设、激励学生创新创业以及智慧校园建设三方面进行对接,尤其是构建以互联网技术创新研究机构为支撑的科研机构集群,并给出了制度保障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科研机构;智慧校园;决策支持

0引言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高校如何对接“互联网+”计划,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学科专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经济学视角而言,“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从教育学视角而言,“互联网+”代表高度重视互联网思维与学科建设的融合。本研究对各高校如何贯彻“互联网+”指导思想,落实国家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的战略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主动关注工程关键技术领域和社会热点事务问题,提升高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水平,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1互联网研究分类概述

以1995年中国电信开始向社会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为标志,互联网进入中国后对高校就产生了很大的影Ⅱ向。除了理论与技术层面的网络协议、Web开发、分布式计算、电子支付等研究外,互联网对高校的影Ⅱ向研究比较关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舆论引导、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网络教学模式探索,具体包括对在校青少年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影Ⅱ向、互联网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大学生病理性互联网使用行为、互联网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影响、互联网教育对师生关系的影响、互联网时代大学生媒体素养等。例如王泽庆(2013)指出在文科教学中,互联网有效信息的获取需要具备学术、全球化、跨学科的多重视野,以提高信息甄别能力_引。吴青熹(2014)认为互联网的普及改变了高等学校的教育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方式,应该以师生员工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形成学校与师生员工积极互动、不断促进的正向循环。季伟东等(2014)提出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流程以及构建虚拟实验室辅助教学的方案,包括引导学生参与互联网项目竞标等策略。卢毅等(2013)认为互联网时代的案例教学可以分为研讨性案例教学、设计性案例教学、实践性案例教学三大类。创造性、多样化地使用案例教学法,可做实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力促进应用创新人才的培养。王福胜(2011)指出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使得博士生学习共同体从相对封闭走向开放,实现了混合式学习和跨地域交流,推动了学习共同体向多主体、去中心化发展,有助于研究性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刘伟刚(2015)指出互联网对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信息化专项政策的明显增加、各级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纷纷成立、以及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大面积推进三个方面。付卓婧(2015)分析了高校管理者对学生行使话语权的态度,通过仿真实验甄别更加有效的网络舆论引导措施。

如图1所示,“互联网+”时代除了注重互联网理论与技术研究、互联网对高校自身的影响研究外,还要高度重视互联网与其他行业的融合研究。以金融行业为例,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金融通的效率,而且通过“交易货币资本化”,扩大了货币资本的源泉,使资本高增值大众化成为可能旧。对于高校来说,教育技术相关研究比较重视基于互联网与教学的融合,对翻转课堂模式、网络微格教学、混合式网络协同教研模型、网络课程设计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2高校对接“互联网+”计划的讨论

2.1互联网思维的启示

本研究认为基于海量数据和应用的开放创新与封闭守旧是互联网思维与传统思维的本质区别。承担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电信运营商最早体会到互联网对传统电信业务的冲击。传统电信业务平台从端到端都是封闭的,由电信运营商独立经营,缺乏外部竞争带来的内部创新。从2010年左右开始,随着3G网络的加快建设,尤其是智能机的不断普及,移动应用开发企业能提供丰富互联网产品,使得这类企业占据了整个通信行业的主导地位。而传统电信运营商如果不能在互联网应用方面加快创新,则会彻底沦落成为网络建设商,在业务层面被边缘化。类似地,在金融行业,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支付宝、财付通等創新模式也在促使着传统银行思考转型和跟进。

对高校而言,互联网思维意味着不能封闭办学,理论研究必须与国际接轨,应用研究必须与区域产业从分对接。如图2所示,学科建设从“融入产业”,发展到“服务产业”,到“影响产业”,最终到“引领产业”。融入产业,就是必须面向产业培养人才,了解产业对行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服务产业,就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围绕区域产业开展服务,与产业内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测试和咨询服务。影响产业,是指高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产生的科研成果,尤其是知识产权能够实现技术转移,促进产业的发展,降低产业对国外关键技术的需求。引领产业,是指依托高校最新科技成果,能孵化新产业,造就一个新的行业领域。例如两院院士,北京大学王选教授作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发明人,他所领导的科研团队研制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中国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引领了整个产业。

2.2“互联网+”计划的实质

“互联网+”简而言之就是将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相结合,促进各行各业产业发展。1994年至201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后,极大加快了信息传播,促进了信息的公开。同时,互联网为基于虚拟空间的交互行为提供了基础平台,与行业结合萌生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以及数字化校园等新概念。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是新常态下推动互联网与各行业各领域深度融合的行动纲领。“深度融合”说明了未来互联网更要发挥基础平台作用,各行业各领域需要不断探索如何完善现有互联网互联网,促进更多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应用的产生。重点包括了“互联网+”创业创新、协同制造、现代农业、智慧能源、普惠金融、益民服务、高效物流、电子商务、便捷交通、绿色生态、人工智能这十一个领域。endprint

“互联网+”的创新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互联网本身技术的纵向不断发展和融合创新,一种是互联网不断横向拓展与各行业的融合创新,如图2所示。互联网技术从传统互联网,发展到移动互联网,未来将发展到物联网阶段。接入互联网的设备从传统的PC,到各类型的移动终端,到未来的各类型电子电器设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云计算与大数据等计算模式和概念也将不断涌现,形成技术层面的融合创新。在与各行业的融合创新中,类似于Uber这类的以移动应用程序链接乘客和司机,提供租车及实时共乘的服务,必然是在移动互联网阶段才能产生的创新模式,因为在传统互联网阶段,每个人不可能随身带着笔记本电脑,到处漫游和呼叫出租车司机。

2.3高校对接“互联网+”思路

高校如何对接“互联网+”计划?我们认为可以将目标确定为建设“互联网研究创新示范校园、互联网产教融合示范校园、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校园”。具体而言就是,充分对接“互联网+”各行业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在教学中注重产业与教育的融合,激励学生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对接规划如图3所示,第一是要结合智慧校园建设,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无线网络覆盖基本完善,构建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校园中的典型应用。第二是,吸引行业大型企业,共建形成一批互联网+研究中心,例如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文化等研究中心,产生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第三是,建设一批具有典型互联网+特征的示范专业,加快引进国外优质互联网教育资源。第四是,大力推进相关专业学生的网络创新创业。

3高校对接“互联网+”计划的实施

按照上述的对接思路,以笔者所在的广东某普通本科高校为例,给出对接计划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3.1“互联网+”科学研究计划

3.1.1工作目标

未来若干年,引入行业大型企业,建设十家以上“互联网+”研究中心。重点围绕广东地区现代产业体系,依托校内优势学科群,面向未来博士、硕士点申报,有规划有步骤地开展建设,形成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和建设2-3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不断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和学科产学研能力。

3.1.2重点任务

①制定和完善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合作的激励制度和相关办法。在三年内,鼓励所有院系先行先试,法无禁止即可为,首先探索出若干产学研合作、国际交流合作的有效共赢模式,然后再不断完善制度办法。

②按学科群规划筹建校内实体研究院。围绕区域支柱产业或行业,一旦引入大型企业或者重大项目立项,即可正式启动研究院建设。采用“先虚后实”的办法,先备案成立研究团队先开展研究,建设期满后再正式挂牌建立实体。建立和完善研究院立项、建设、运作和退出的配套敏捷制度。

③如图3所示,高校对接“互联网+”计划的关键点在于建设以“互联网技术创新研究院”和“科技服务研究院”为关键支撑的“互联网+”研究机构集群。每个研究院下可以设若干个“互联网+”研究中心。科研基础较弱的高校也可以先建研究中心,再升级为研究院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建立行业资源库,举办具有学界和行业有影响的会议,加大互联网学科宣传力度,加强与行业企业的研究开发相结合,不断提升学科专业研究水平和产学研能力。

3.2“互联网+”创新創业计划

3.2.1工作目标

未来若干年,引入行业风险投资公司,建设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基地和互联网企业孵化基地。结合研究院建设,以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以工业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基础,同步完善建设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结合研究中心建设,以国际交流合作、产学研合作为契机,同步建设互联网企业孵化基地,以校本部为基础筹建大学科技园区,培育一批创新创业杰出学生代表。以互联网+创新创业计划推进为契机,大力激发学生参加学科专业竞赛和大学生挑战杯的积极性,争取获得一批国家级竞赛奖励,重点是获得一批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成果。

3.2.2重点任务

①建设10个“互联网+”创新示范专业。围绕研究院建设,与大型骨干企业相联合,加快开设和完善互联网、创新创业公选课程,将相关课程纳入示范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将学生课外创新创业活动计算学分,鼓励将创新创业与课程相结合、与学生学科竞赛相结合、与毕业设计环节相结合。示范专业的考核综合考虑学生参加竞赛、发表论文、社会服务以及创办企业四方面标准。

②建设线上网络创新创业门户。以“互联网技术创新研究院”为基础,采用学生网络管理团队开发模式,采用校园视频、公众号等运营模式,建设线上网络创新创业门户,建设创新成果展示厅。筹建互联网协会,学校开放一批服务器存储空间资源,按优惠价格租赁给学生开展网络创新创业活动。

③建设线下网络创新创业基地。引入风险投资公司,共建众创空间,结合研究中心建设,以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契机,从网络创新创业门户选拔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以科研带动学生创新行动,以教学培养学生创业思维,以创业激发学生终极创新思维。鼓励研究院提供更多勤工俭学机会,由互联网协会组织日常创业讲座,组织学生参与研发等实际创新创业工作。

3.3智慧校园建设规划与顶层设计

3.3.1工作目标

未来若干年,完成智慧校园规划设计与顶层设计,建立智慧校园环境下教育数据的收集、公开、分析、挖掘以及数据应用机制,并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力争建设一个省内领先的“智慧校园工程研究中心”,建设一个省内领先的“教育政策法规研研究中心”,高水平、高性价比地建设一个省内一流的智慧校园科研教学环境。

3.3.2重点任务

①完成智慧校园规划设计与顶层设计。组建并完善信息化领导机构和顾问团队。筹备成立“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系统开展智慧校园建设规划与顶层设计研究。成立包括校办、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校后勤集团组成的全校“十三五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包括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和校内外,尤其是大型信息化企业专家的“十三五信息化工作顾问小组”包括系统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任务。endprint

②建立智慧校园环境下教育数据应用机制。筹备成立“教育政策法规研究中心”,系统开展智慧校园信息化公开机制和配套制度办法研究。系统梳理现有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政策法规,面向未来智慧校园建设,配合校办信息化办公室不断推进校内各部门信息公开工作。

③完成智慧校园一期工程建设。由“十三五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以网络中心、教育技术中心人员以及“复杂信息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为基础,配合大型电信运营商宽带网络优化工程,平均网速达到国家先进水平,各校区移动宽带覆盖率达到100%。网上教育政务和学生服务普遍开展。与学生相关入学、选课、缴纳网费、校园卡充值等公共服务全面实现网络化。结合“质量工程”等教学改革建设,以国家级教学实验中心申报为契机,完成一批网络教学课程建设,大力开展微课、Mooc等互联网教育性探索。

3.4高校对接“互联网+”计划的制度保障

高校对接“互联网+”计划必须落实制度保障,包括组织、政策、资金三个方面,并通过示范应用、宣传培训加强落实,整个流程必须同时加强安全保障,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①加强组织领导。以科研带动教学,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依托校工业实训中心,结合校信息技术优势学科群,加快筹建“互联网技术创新研究院”和“科技服务研究院”,系统研究和推动互联网与高校学科专业的深度融合。

②加强政策扶持。依托校科研处,在科技服务研究院下筹建“科技创新研究中心”,系统研究国家和省科技创新方面的战略规划、优惠政策和地市产业结构,更好推动高校产学研工作发展。组织校内科技管理人员,申报科技计划项目中的科技管理类项目。

③加大资金投入。由高校自筹部分经费作为启动经费,重点以科研场地作为基本投入,由相关学科专业联合行业龙头企业,考虑采用高校提供场地和研究人员,盘活现有资产,并吸纳企业投入部分设备、资金,校企联合开展研究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加大资金投入建设。

④加强示范引导。由校科研处落实若干個“互联网+”研究院建设,重点考虑“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民族”、“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教育”四个方向。结合研究院和中心的设置,由校教务处落实若干个“互联网+”示范本科专业创新班建设,建设周期四年。

⑤加强宣传培训。由校宣传部牵头,具体由教育技术中心负责,采用视频、专题网站、移动应用、微信等多种模式,开展互联网+计划的宣传和讲座培训。

⑥加强安全保障。学校计算机与网络中心负责不断健全整个学校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和信息的力度,确保互联网信息安全。

4小结

在互联网进入中国二十年后,国家大力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高校必须深入思考国家经济发展战略需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积极响应这一行动计划的实施,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本研究认为,“互联网+”高等教育的要求不仅仅是互联网与教学的融合,更是突出运用互联网思维,以培养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对接行业产业,瞄准国家和省市重大需求,提升理论研究水平和工程关键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技术研发能力,建立高校与产业行业的协同育人机制。高校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是要从“创新驱动”的视角入手,首先从“互联网+”研究层面对接入手,构建系列“互联网+”研究中心或者研究院,从而充分对接“互联网+”各行业领域。然后在研究和教学过程中,激励相关专业学生基于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活动。而加快智慧校园建设的是高校对接“互联网+”计划的重要一个环节。未来如何推进各“互联网+”研究机构与产业行业龙头企业产学研结合,更好为行业关键技术和产业发展关键问题服务是下一步值得关注的问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决策支持科研机构智慧校园
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规模化转化模式研究
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的演化博弈分析
霍尼韦尔新型制冷剂获欧盟科研机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