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琪 ,袁蕾磊 ,王芳 ,邓睿
(1.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0125;2.四川省动物卫生监督所,四川 成都 610047)
随着畜牧业的不断发展,动物标识已成为各国动物及动物产品追溯、养殖场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食用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当代技术推广动物标识的应用,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水平,防控重大动物疫病,建立政府监管与养殖者管理的平衡与纽带,是保障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也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07年6月,农业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工作的通知》,规定从2007年11月1日起,只允许佩戴二维码牲畜耳标的牲畜进入流通环节,标志着我国的追溯体系建设正式全面推开。追溯体系是以牲畜耳标为载体,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手段,通过对牲畜耳标的唯一编码与标识佩戴、身份识别、信息录入与传输、数据分析与查询等过程,实现动物及动物产品的追踪溯源管理。追溯体系实施以来,一方面,牲畜耳标是动物免疫、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以及动物卫生监督管理的重要措施,保障了动物“来源可查,去向可追”,提高了动物卫生监管水平。另一方面,在全国重大动物疫情处置、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处理工作中,对及时准确追踪溯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如2013年上海黄浦江漂死猪事件发生后,通过追溯系统第一时间查询追踪到死猪来源,为事件的后续处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年来,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及企业也对将耳标应用于保险、监管工作与养殖场(户)牲畜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四川、江苏、湖南等省通过改变牲畜耳标包装规格与标签内容的方式,提高了基层工作人员发放与领取牲畜耳标的效率。河南、四川等省份通过应用聚氨酯材料、给耳标加铜头等方式,提升了耳标的使用效果。河北省结合“新型畜禽专用耳标”的使用创立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与保险联动的“平山模式”,取得初步成效。成都市建立“智慧动监”平台,给生猪佩戴了电子耳标,在生猪产业率先实现生产数据与监管平台实时对接、视频监控及智慧管理。结合RFID和二维码技术的“盐池滩羊”通过佩戴电子耳标实现了生产养殖屠宰销售可追溯,全面带动了“盐池滩羊”在国内市场及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规范了盐池滩羊的科学化养殖。此外,辽宁、上海、江西等省份积极开展电子标识的试点与项目探索。湖南、贵州也分别探索了政府与企业合作构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现代牧业、温氏集团等企业也将电子耳标应用于奶牛和种猪养殖以提高生产效率。
动物标识在我国经历了十余年的应用与推广,作为追溯载体给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了保障,同时为企业的现代化养殖提供了便利。其中存在的问题也迫切需要关注。
2.1 牲畜耳标的不适用性 实地调研过程中,牲畜耳标在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不易戴、易掉标、造成动物应激反应、不易识读等多个方面,这与牲畜类型与用途、养殖方式、耳标佩戴时间、打标的方式、动物的生长环境与习性、耳标的形状样式及耳标上的信息展现等多方面息息相关。面对我国复杂的地域环境与多样的养殖模式,现行牲畜耳标与现实应用的不适用性已经制约了耳标的佩戴与监管效果。
2.2 电子耳标缺乏统一的指导规范 与电子耳标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内容较少,且较长时间未进行修订。1996年发布的国际标准《动物的射频识别-代码结构、技术准则》(ISO11784、ISO11785)、2006年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动物射频识别代码结构》(GB/T 20563-2006)和2011年由农业部发布的《电子耳标质量基本要求》(农办医[2011]75号)虽为电子耳标的推广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依据,但与目前射频技术在物流等物联网领域的发展及养殖场在电子耳标使用方面的多元化需求之间依然存在较大差距。
2.3 牲畜耳标与企业管理标识间未建立信息关联 目前部分养殖场为牲畜佩戴管理标识以达到内部溯源的目的,为了其能合法地移动还须佩戴牲畜耳标,但管理标识的编码未能和牲畜耳标的编码建立关联。这样动物至少要佩戴两枚耳标,不仅加大了养殖人员的工作量,给养殖场的生产效率带来影响,而且不利于追溯信息的互联互通。
3.1 耳标相关的技术规范及标准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 为给牲畜佩戴安全环保、适用性强并且方便读取信息的耳标,前期需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实验参考验证工作,在修订耳标相关的技术规范及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动物习性和生长环境,耳标关键性能指标可按畜种、用途分类。通过完善耳标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标准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以提升耳标的质量和工艺,从而保障耳标应用得以进一步推广。
3.2 明确使用需求,规范电子耳标发展 相对于普通耳标而言,电子耳标的成本较高,因此更要在应用及推广前充分考虑使用的需求,既要符合监管单位、养殖场本身的工作及生产需要,也要注重标签内信息读写的规范性。为实现电子耳标行业与市场的规范有序发展,必须在统一的标准下应用,在通过局部试点达到提高效率、科学养殖目的基础上,逐步修正推广模式,从而使现代化养殖企业活力得以激发,动物卫生监管水平和效率得到提高。
3.3 充分利用耳标编码建立信息互联 耳标承载了牲畜从出生到屠宰的身份信息,为探求政府流通监管与养殖场管理需求的平衡与契合点,需要保证标识编码的唯一性和可追溯性。同时,在与保险、信贷、无害化处理、标准化养殖、疫病监测等领域的结合过程中,耳标编码也是承载信息的重要依托。如今,大数据与物联网技术已应用到生活各个领域,为实现消费者端对动物产品的溯源信息查询、扫码会员、移动支付等便捷服务,需要从源头保障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健康与安全,这是一个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方共同努力探索推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