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丽华
南通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江苏南通 226000
新生儿科病房为临床管理中存在较高风险的科室,因新生儿各器官功能仍需进行发育,对外界的抵抗能力较弱,一旦染病,病情的发展快且不易治愈,新生儿无完全的行为及语言能力,不能及时反映自身情况,临床护理的预见性较差,属完全护理[1]。因此,新生儿在出、入院的整个过程中应由专门的护理人员全程负责,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需小心谨慎,不能遗漏任何一个小环节,避免出现差错引发严重的风险,造成护理纠纷。多项临床实践表明,对新生儿实施常规护理管理中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由此引发一系列的医患纠纷,给院方及新生儿家属带来麻烦,故常规的护理管理存在诸多缺陷,亟需一种新的管理方式改善现状。近年来,对新生儿病房实施风险管理护理已广泛在临床上使用,明显改善了新生儿的护理管理,减少了意外事件的发生,且效果显著[2]。因此,该文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收治9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对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病房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报告如下。
随机选取该院新生儿科病房在收治的98例新生儿作研究对象,该研究已征得新生儿监护人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获批准。随机将其均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实验组中,28例男患儿,21例女患儿;胎龄35~41周,平均(37.3±2.3) 周;病情:15例新生儿窒息,18 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11 例早产,其他6 例。对照组中,25 例男患儿,24 例女患儿;胎龄36 ~41周,平均(36.8±2.5)周;病情:17 例新生儿窒息,16 例新生儿咽下综合征,12 例早产,其他4 例。比较两组病患的胎龄、性别及病情等基础性资料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数据可用于对比分析。
对照组新生儿予以常规护理管理,内容有对新生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并实时进行相应干预,及时处理护理中出现的异常情形。实验组新生儿予以护理风险管理,具体方法如下[3-5]:(1)风险因素。多数的护理人员得不到风险防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培训,缺乏处理医患纠纷的经验。其次,护理人员的年龄较小,经验及专业水平较低,很难游刃有余地处理多种难题。医护人员执行科室各规章制度以及工作程序的能力较差,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医护人员排班不合理,任务繁重,极易疲劳,影响工作效率。新生儿病房的医疗设备较多,且大多无人管理,致使设备因得不到维护而出现差错。该科室的消毒及隔离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加大了新生儿出现感染的风险。新生儿的皮肤较易受损,如静脉药物具有高渗性及刺激性,易使皮肤组织外渗坏死,新生儿皮肤娇嫩,易出现指甲划伤、臀部发红等状况。护理记录不详细或是未及时记录,缺少了病情管理的真实性。(2)专业风险管理小组的建设:根据新生儿科病房的专业特点组建风险管理小组,组中成员一般为15 名,包括本科室的护士长、副护士长以及在本科室工作5年以上具有护理师职称的护士,风险管理小组的小组组长选择护士长担任,副组长选择副护士长担任,护士为其余组员。在正常的工作中进行1 次/周晨会,主要讲评该周的护理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重点关注潜在风险因素,定期实施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尽可能避免风险事件的发生。召开1次/月护理风险管理会议,会议内容主要围绕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就相应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来展开。定期开展相关知识讲座,组织全体成员参与到医疗事故的处理中,学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提高组员的风险防范与法律意识。通过经典案例的剖析,对护理风险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及风险因素进行总结分析,收集整理风险管理案例并存档,根据以往的相关案例或组中探讨制定解决方案或防范措施,将所有的风险管理案例整理编制成手册,发放到每名护理人员的手中,并督促学习,提升护理人员应对各种护理风险时间或各种紧急事件的能力,改善护理风险管理手段。(3)定期培训:①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培训,每个月检查护理三级病房,培训相关的护理及医学基础理论能力,提升专业技能训练。通过护理查房、专业学习、业务培训及技能考试等多方式锻炼护理人员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②培训和考核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与技能,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培养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与信心;强化护理人员与病房的管理制度,对不同时段及不同人群实施对应的风险管理措施,保证护理人员的合理调配和管理。③定期考核护理人员的交接班及查房情况,熟练掌握各项工作流程,保证工作顺利实施。
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询问相关问题,记录新生儿家长对相应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并进行分析。护理满意度的评价参考新生儿意外发生情况,并对新生儿家长的反馈进行评分,评分由主治医生共同商定给出,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好,否则,相反。其次,还可通过新生儿家长就病情与护理人员的纠纷状况来调查满意度。满意度分为3个层次即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总满意度=(满意例数+非常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6]。
该研究所用数据的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分别用百分数(%)与(±s)表示,组间数据的比较使用χ2检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新生儿在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新生儿家长对护理的总满意度高达95.92%,而对照组新生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仅77.55%,两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3 讨论
表1 对比两组新生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
护理风险管理主要是通过对病患、 医护人员与技术、设备、 药物、制度以及流程等风险因素实施管理的全部活动,为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种不确定是否有损害性的客观事件,一旦出现护理事故,则给病患带来一定的威胁,同时给医院带来不良影响。通过对现有的或是潜在的医疗风险事件进行科学合理的辨别及评估,尽可能的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减少医患纠纷,减轻医患双方的损失。该科室的患者均是新生儿,由于其年龄较小,无法精确描述自己的需求,与护理人员沟通困难,且存在较多的缺陷与护理风险,故而使护理人员的工作强度加重,风险系数提[7]。因此,加强新生儿病房的风险管理不仅是该科室医护人员对患儿的职责,还是对该医院负责的表现。
新生儿科病房是护理纠纷发生率较高的科室之一,这与该科室的患者类型有极大的关系,新生儿科病房收治的对象为从分娩至娩后28 d的新生儿,收治原因有早产、先天性发育不全、其他危急病情等,优于新生儿的免疫力相对低下,一旦染病就极易迅速发展,难以控制,再加上患儿无法表达,若护理人员不留心关注病情就有可能出现风险事件。同时,病房的环境条件、室内氧气的浓度、通风状况、仪器设备以及抗生素的使用等都可成为引发安全隐患与护理风险的因素。常规护理管理主要是对新生儿的各项生命体征进行密切监测,并实时进行相应干预,及时处理护理中出现的异常情形。但并未对某些潜在风险进行监测,因此,常规护理管理往往给病患的健康带来损害,同时对院方造成不良影响[8]。
该研究结果显示,经护理风险管理的实验组新生儿家长对护理的总满意度高达95.92%,而常规护理管理的对照组新生儿家长的护理满意度仅77.55%,两组数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护理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潜在风险事件的发生率,减少医患纠纷,可临床推广。
[1]焦卉,卢彩霞,刘洁欣.儿科护士素质对新生儿护理安全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1,8(28):223-226.
[2]徐宝凤.儿科病房的安全问题及管理对策[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28(12):443-448.
[3]徐素彬,宋芹,彭菊花,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病房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9(12):154-155.
[4]黑熙胜,刘中媛.护理风险管理在普外科病房中的应用[J].大理学院学报,2014,13(8):79-81.
[5]彭文静.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病区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3):136-137.
[6]王菊萍.新生儿科护理风险管理措施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0):286-287.
[7]杨景悔,李利红,刘保静.儿科新入科护士实行风险管理强化培训尝试[J].护理研究,2009,23(24):14-16.
[8]朱守容,张伟华,詹细珍,等.护理风险管理在新生儿科病房中的应用[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3):292-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