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言
——从食品安全说起

2018-01-17 03:36梁育民,邱雪情,谭建基
食品安全导刊 2018年29期
关键词:质量企业

全社会打好质量攻坚战搞好质量系统工程

世界上最先举行“质量月”活动的国家是日本,该国从1960年开始,将每年的11月确定为本国的质量月。在这期间,陆续有其他国家也开展了类似的活动。而我国自实施改革开放国策以来,就开始关注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低下等问题,自1978年开始,我国在每年的9月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开展“质量月”活动。这些活动包括有关部委领导分头到全国各地检查产品质量,“站柜台”(收集消费者或用户对产品质量的反馈意见)“背废品”(把有质量问题的产品亲自带回来研究解决)等等。

质量月活动举办40年来,内容越发丰富,越来越多的部门参与进来,影响力也在不断地扩大。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质量问题,到目前,国务院已经制定实施了一系列促进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着重强调要加强质量提升举措。党的十八大开展以来,党中央更是把质量提升到一个备受关注的高度。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给质量。要坚持以提高质量与核心竞争力为中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供给。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还着重强调了普通日用品的质量问题,例如奶粉、奶瓶、电饭煲等。2017年全国质量月活动以“大力提升质量,建设质量强国”为主题,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聚焦于全面提高产品与服务质量,从具体的产品(或服务)质量抓起,逐个行业、逐个产品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增强人民群众质量获得感,提升国家质量竞争优势。该质量月活动的领域比以往更广泛,涉及工程、环境等领域,活动内容也更全面,涵盖提升、宣传、整治、服务和群众性五大方面,活动项目高达249项。

除了继续搞好全国质量月活动,我们建议各省区轮流开展“质量周”活动,时间最好和质量月错开。2018年各省区的质量周活动可用“提升产业和产品质量,建设高品质城市”为主题,争取在较短时间内,全面提升各城市的产品与服务质量,并从每一个具体的行业、产品与服务项目抓起,逐个落实。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当在政府部门日常管理和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中,把提升产品与服务质量摆在首位,尽全力做好质量提升、质量监管和整治、质量服务与宣传等环节的各项工作。可由工商管理、质量检测和检疫、海关乃至公安等部门牵头,各大产业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共同参与,把中国的质量问题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解决,全社会共同打好质量攻坚战。争取在几年内,将我国的产品与服务质量提升到较高水平,达到能与发达国家相媲美的程度。

推进企业建设好质量基础靠的是培育和监管,政府主管部门要积极推动各行业协会,建立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一站式企业服务中心。技术和制度是当前推进“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进万家企业”的软肋,全社会都要参与质量共建共治共享工作中去,为建设质量强国提供技术与制度的创新保障。

另外,《劳动法》和《质量法》可谓两兄弟,企业只有同时、认真地执行这两部法规,产品(或服务)质量才能有真正的保障。建议市场监管总局联动社保部,夯实企业《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的质量基础。一个没有社会责任、不懂得自律的企业,不可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

着力建好质量基础设施锻造牢固结实的技术链条

计量和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是一个完整的技术链条,不仅给质量提供支撑,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的基础。

计量和标准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新动力

各种技术标准与团体标准是推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新动力,因为标准不但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而且能通过交流、交易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标准是把金钥匙,是今后各协会与学会、标准研究院、企业生存发展经费的主要来源。

为此,不单企业要研发技术标准,提高生产力和质量水准;行业协会也要充分发挥作用,集中力量研发行业标准。研发标准的专家学者要像蜘蛛织网一样,把标准制定工作融合到企业、行业协会与专业学会中去。并逐步形成标准孵化器和推进器,进一步推动企业与行业、各大产业与城市标准化体系的创新建设及发展,为我国参与国际标准交流平台、我国产品(或服务)占领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认可认证是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

认证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市场效率的基础性制度,是由具有专业能力的第三方机构,证明产品(或服务)、管理体系、人员符合标准和技术规范的活动。服务认证是基于顾客认知,关注组织质量管理、服务特性满足程度的新型认证制度,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优质服务供给的比重、增强中国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

建立标准化的、创新的(服务)认证体系是推动企业服务水平提升的动力和标杆,售后服务的星级评价认证(GB/T27922-2011)属国家认可的服务认证。质量提升要两手抓,一手抓质量基础设施的联通,一手抓国家批准的星级企业品牌评价认证、售后服务评价认证。常态化持续地、科学地向前推进,真正做到高质量生产、高质量销售、高质量服务、高质量消费、高质量提升!

检验检测与标签制度为质量安全之保障

外供企业的产品质量比较符合要求,内供企业产品应以之为标杆,以质量基础设施作为检查、监督质量法执行情况的依据。具体建议如下:内供企业的产品经过质量基础设施认可后,企业才能获得认可证书,再把相关标识贴在产品上,如此方能出厂和进入市场。这个标识既能证明企业的诚信度,又方便政府监管、市场检验和消费者进行责任消费。商品采用标识标签的创新办法,可让消费市场倒逼企业自律、主动地参与认证认可工作。

针对食品安全问题,建议把质量技术基础作为企业强制性的国家标准,尤其要建立标识标签制度。此外,为了保障从田地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建议农业部的检疫机构和食药局合二为一,建立更科学的检验检疫程序、市场监管机构与国家统一标准。另一方面,建议进出口企业和商品从口岸到餐桌,均由海关一口受理。内供企业及其商品从田地到餐桌,则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责成工商局、食药监局、质监局、农业局共同组成)一口受理。

关于校园饭堂的食品安全,建议大专院校、中小学校与幼儿园饭堂食品的自由采购制度调整为政府监管服务的配送供应制度。校园饭堂除了外包给具有法人资质的餐饮单位之外,所谓内包食堂应由合同制的员工来经营,有关制度应保证安全到位。另外,学校校舍及场地、教学与生活设施等必须符合安全质量标准,校园工程建设包括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必须承担终身的质量责任。为保证校园装修装饰、体育跑道等方面的环境污染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保证学生与儿童放心安全地生活与学习,诚垦希望教育部把国家标准《GB50325-2010強制性标准规范》传达给所有校长、园长备案参阅,达到校园各项安全事物有标准或法规可依循。

此种做法还可用作为其他工程的审核验收依据,促使工程承接方不敢再造“豆腐渣”工程。夯实质量制度和技术基础,经济社会安全方能有保证。

做好“三同”产品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企业“三同”产品的质量宣传,最好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一起宣传,尤其要和老字号企业相互交流。新老企业共同发展,共同推动产品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另外建议,全国质量奖应涵盖对中华老字号企业的评选,并将质量基础设施作为企业评定的重要依据,评定条件要公开透明化。

落实工匠精神着力打造中国自主品牌

中国有句老话说,“树高千尺离不开根”,质量基础设施就是高质量发展之根,加强质量基础建设,共同推动质量技术创新和平台建设,以制度和技术创新促进质量提升。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土壤

对于工匠精神,李克强总理讲得非常多。在2016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守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养众多中国工匠。笔者认为,企业要成为质量人才的培育主体,我们的学校特别是职业学校也要成为质量人才培育的主体,而且要制度化。

2017年9月12日,新华社播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专门作出了一些制度性安排,比如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强调应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这些均属制度性的规划,目的是要不拘一格地选工匠、塑人才。

当代社会经济正朝着“智造”和“质量制造”方面发展,而中髙级技工比较短缺,现有学校教育的能力基础和经济基础都跟不上市场的发展速度和技术要求。因此建议,大中型企业自行创办技术学校,既能为本企业解决人才问题,还可为社会提供技术人才。当然,企业也可以和有关学校合作办学,共同培养所需要的工匠,培养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二合一”工匠,培养道德与才能兼备的贤匠。这样的人才,必将是企业增品种、调品质、创品牌的主力军,而且可能会成为将来创新奋斗的企业家。

抓好国内质量教育,促进国际质量文化交流

人们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现在抓质量提升,关键在人,在于质量的教育。《指导意见》专门对质量教育作了明确规定,特别令人振奋的就是提出“把质量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确实抓住了质量工作的根本,也抓住了质量教育的关键。我们国家对质量教育越来越重视,如今已初见成效,然而系统性不够强、协同性不足、融合性也不够。建设质量强国需要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需要千千万万的质量管理者、生产者,而且需要质量的研究者、创新者,这个教育的任务是非常重的。《指导意见》对此作了系统规划安排,从中小学的质量教育直到高等教育都有相关要求,再就是加强质量的职业教育,实施企业质量提升工程,还要推动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参与的教育网络。这样一来,系统性、协同性与融合性就大大加强了。这个要是真正落实的话,质量教育就会落到实处。

我们要努力开展质量培训和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强化质量意识,在职业教育中提升质量素养,在高等教育中加强质量前沿理论的研究和创新。要根据产业界的需求,开发质量教育和培训项目,强化产、学、研质量领域的交流互动。要通过质量教育,让社会成员发挥潜质、提高技能,增强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另外,我们还要和其他国家一起努力,共同促进质量文化交流融合,坚持质量文化的平等性和包容性;要尊重不同国家或民族的质量文化,探索提炼各国质量文化中的共同要素与优秀成分,促进多元框架下的质量文化交流乃至融合。

提高产品和企业发展质量 增强自主品牌竞争力

质量和品牌是有机统一体,品牌是质量的象征,质量的提档升级最终还是要体现在品牌上。党的十八大以来,质检总局联合发改委等部门,报请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品牌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关于发挥品牌引领作用推动供需结构升级的意见》,批准每年5月10日设为“中国品牌日”,着力营造品牌发展良好环境。近十几年来,一批中国品牌在加速成长、快速崛起,中国航天、青岛海尔、深圳华为、株洲中车、振华重工、厦门航空、中国建筑、同仁堂等等企业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增品种,调品质,创品牌”是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基础。政府各监管部门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夯实制度基础、提升能力基础,进一步打好企业的质量攻坚战。创品牌要着力推进品牌的质量技术基础,开展国家标准认可的星级企业品牌认证和“首席品牌官”培训等活动,以标准化规范化引领中国企业的创品牌活动,使之健康规范发展并与国际市场接轨。建议星级品牌的国家标准增加企业质量基础的标准规范,并做好培育和审核工作。质量技术基础和企业制度管理两手同时抓,才是经济健康、科学发展的硬道理。

猜你喜欢
质量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质量守恒定律考什么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做梦导致睡眠质量差吗
关于质量的快速Q&A
质量投诉超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