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在党的十九大之后召开的第一个农村工作会议,也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规格之高、规模之大,多年未有,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坚定决心,释放了鲜明的重农强农信号。令人振奋,催人奋进。会议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发展目标、基本原则和重点任务,向全党全国发出了乡村振兴的总动员令。这对于我们认清形势、明确方向、统一认识、凝聚力量,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勇于推动“三农”工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农业农村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为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提供了有力支撑,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在我国“三农”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在迈向现代化的征程中,农民不能缺席,乡村不能掉队,农业不能拖后腿。面对新矛盾、新任务,无论是从“三农”发展本身来看,还是从城乡关系层面来看,都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做好“三农”工作,更加注重城乡融合发展,更加重视乡村振兴。必须把振兴乡村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重大任务,让亿万农民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赶上来,让美丽乡村成为现代化强国的标志、美丽中国的底色,方不辜负所处的新时代。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这是根本前提。办好农村的事,关键在党,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坚持城市农村一起抓。要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要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实行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建立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绩考核机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重中之重战略定位,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这是首要原则。既要在工作排序上前置,也要在资源分配上倾斜。要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把到农村一线锻炼作为培养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人才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促进各路人才“上山下乡”投身乡村振兴;要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深化农村改革,解决土地增值收益长期“取之于农,用之于城”的问题,让土地增值收益更多用于“三农”;要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下乡,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要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拓宽融资渠道,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落实好“二十个字”。这是核心要求。产业兴旺是重点,要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三大体系,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生态宜居是关键,要坚持绿色生态导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乡风文明是保障,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创新优秀乡土传统文化,培育乡土文化人才,推动乡村移风易俗,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治理有效是基础,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社会乡村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村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生活富裕是根本,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农村民生保障水平,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好脱贫攻坚战,让广大农民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尊重和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在有序引导工商资本下乡建设乡村的同时,也要设立“防火墙”,防止打擦边球、搞障眼法,把农民挤出去;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不能“顾城不顾乡”,也不能“城乡两张皮”;要坚持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尊重村庄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防止出现“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没新貌”的景象,不搞大拆大建,不搞一刀切。
号角已经吹响,征程就在脚下。乡村振兴既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坚定信心、咬定目标,真金白银地投下去,真刀真枪地干起来,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再创新辉煌,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