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顺,周彤,李翠兰,高强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吉林长春 130118)
大类招生是高校根据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做出的教学改革,并不是简单的将相近专业归并,而是涉及了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深入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建设的重要措施,并建立“全校通修课程+学科通修课程+专业发展课程+开放选修课程”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引入第二课堂资源,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育人体系。并且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学生发展个性化的要求,新政策进行了管理制度的创新,实施了开放选课制度,导师制度,专业分流制度,专业流转制度等。从通识教育平台和专业特色培养两个方面进行学分制,以落实培养应用型人才,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持续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多元化实践教学育人体系、学分制运行管理机制来贯彻落实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
在选择志愿时,大多数学生对涉农专业的了解和选择比较盲目,并不清楚专业真正的发展前景。在实行大类招生录取后,学生可以不急于确定未来的方向,通过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进一步加深对各个专业的见解和认识,逐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也能够减少学生对涉农专业的盲目性。在涉农专业的选择上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涉农院校大学生的品质与质量。实施大类招生为新技术型人才和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的很多好处。大学生更需要掌握一些关于本专业的变换性好、概括性高的核心知识,而这些知识的获取并不是教师言传身教所能做到的,它需要自己去理解,去构造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让专业知识成为自己的东西,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动性上主动地发挥作用。
但是在实际过程中涉农专业选择中学生可能存在从众心理、聚集热门专业忽略冷门专业等现象,很少有大学生能够真正的去考虑个人能力和兴趣爱好与自己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职能之间的关系。虽然涉农院校一直在引导大学生根据自己的定位来决定未来就业就职方向,但是起到的效果并不明显。并且现在涉农院校大学生仅仅为了应付考试,为了分流而分流,大多数都不能够掌握核心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只知道课本上的知识,不能灵活地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生活中去。
涉农院校大学生们普遍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但是却有许多基层农业单位亟需高材生但又招聘不到,这就体现出大学生希望薪酬高、环境舒适、个人发展水平高的心态仍较普遍,目前毕业生中以农业发展为中心所占的比例小,涉农专业大学生“学农不爱农”,不愿意在涉农企业工作,也不愿意到农村去发展,更愿意到大城市的公司、企业等事业型单位去工作。
社会对于农业院校毕业生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业院校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各科研技术单位的要求也有较大出入。现在科研技术用人单位对农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职业道德、能力素质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业院校专业的毕业生还达不到这些科研技术单位的用人要求。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为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而提出的。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主要是指实现大学生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大学生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知识技能是否扎实、就业心态是否端正、是否有适应岗位的实践能力等。
认清社会形势,精准自我定位,合理安排大学生;认清就业形势,提高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满意度。这几年的毕业生每年都有所增加,而招聘企业和科研单位招聘人数却大幅度下降。涉农院校大学生得到的机会少之又少。在面对市场就业困难的情况下,要清楚的看清自己的能力,适当地降低自己的要求,可以先就业再挑选职业。在挑选职业的过程中,每一位涉农大学生都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这就需要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的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过程中对大学生需求的变化,社会对涉农院校大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创新创业者要明确创业目标,进行有效的创新创业策略讨论和将创业计划付诸于行动。各个涉农院校进行有针对性地教学,组织社会各届精英参与教学授课,培养学生创业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素质,使之具有自主自立的意识和就业创业的能力,促成涉农院校大学生的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培养优秀创新型大学生,为大学生的个性养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创造合适的条件。各大高校还应该注重专业知识,在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创业研讨会等,不断加强对大学生创业知识和创业素质的培养。
当前,农业院校课程设置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理论课讲解内容提供更清楚的视角以增强其动手能力。根据社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目标正在向培养具有创新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方向调整,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传统的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建立符合涉农院校学科特点、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践体系。要避免把创新实践能力简单地理解为熟练的操作方法和技能,要凸显出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注重模拟或真实的学习情境。针对学生某些感兴趣的题目,可以成立专题讨论小组教师和同学共同研究。教师的创新创业等科研项目可以对大学生开放,让他们可以参加科研人员的活动。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因为科研用人单位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涉农院校大学生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通过在毕业生中开展系列的教育活动,认真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大学生求职过程中的心理现状,聘请企业招聘人员详细讲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大学生如何适应企业的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为正在求职迷茫中的学生指明方向,更好地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