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立波
(长春市九台区卡伦湖街道办事处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长春 130500)
玉米病虫害种类众多,从具体病虫害防治过程看,需要基于实践经验,同时也应该投入有效的科学技术,不断加强相关防治技术的推广,以确保玉米种植产量不断提高。
玉米黑穗病是玉米种植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一类植物性疾病。其病症为玉米开花时,其中内部结构为一大包黑粉,会导致玉米的雄穗难以正常生长发育,不仅会影响其播种效果,还会导致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下降。该疾病多发于玉米的幼苗期,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造成玉米黑穗病的病原菌为孢堆黑粉,其具有较强的潜伏期,所以不容易被农户察觉,甚至部分孢堆黑粉能够在土壤中度过整个冬季,或混入肥料之中度过冬天。其传播方式是通过种子以及肥料传播,所以如果农户连续种植玉米,将会为玉米黑穗病爆发提供条件和环境。
玉米大斑病俗称枯叶病,其病症主要集中在玉米的叶子上,发病时玉米会自下而上地生长病斑,且大小不同,严重时会导致整个玉米叶枯萎死亡。玉米大斑病多发于潮湿性的区域,一旦降水量过大即有爆发的可能性。
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大多吸附在其他病种存体上,同时部分病原种子也会携带有数量较少的病原菌。同时,玉米大斑病也是一类对环境极为敏感植物性疾病。当气温在20℃左右,并空气湿度达到90%,就会滋生大量玉米大斑病的病原菌。而温度低于15℃或高于25℃且空气湿度较低时,则会导致病原菌的数量下降,病害爆发的可能性也随之降低。
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种植过程中最易感染的一种疾病,也是危害最大的一类疾病。玉米粗缩病其主要的病症为,叶片病态般过于翠绿、根系呈现明显的萎缩、玉米成体的高度偏低,因此导致了玉米出现营养不良的现象,其果实相对较小,不利于食用和采摘。玉米粗缩病之所以具有较大的危害,其原因在于被感染的周期相对较长,不论是发芽期,还是结果期都有感染该疾病的可能性,且一旦爆发无法根治,只能在种植前期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加以预防。
虫害侵袭也是玉米种植过程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常见的玉米虫害为玉米螟、红蜘蛛、蚜虫、地下害虫等。
玉米螟区别于其他害虫,其幼虫是对玉米种植最为主要的侵袭方式,会不同程度上对玉米的根部、叶子造成侵袭,导致玉米产量的降低。而红蜘蛛主要的问题是对玉米籽侵袭,导致其干瘪瘦小质量下降。蚜虫成虫则会对玉米的芽和叶造成一定的危害,引发叶片卷曲的现象,严重甚至导致叶片的直接脱落,影响玉米的产量。其他害虫如地老虎、蝼蛄等,都会对玉米的根系进行侵袭,导致玉米的发育不良或出现缺苗、短苗的现象,对玉米产生不可逆的伤害。
为了最大程度上杜绝虫害以及疾病的侵袭,农户在玉米种植过程中不得在短周期内进行连续种植,而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交替种植。同时,在种植过程中农户可选择深耕的方式,以求玉米的根系能够更好发展,将休眠的病原菌以及病虫虫卵进行杀灭。不同的疾病以及病虫都有其高发季节,当遇到高发季节的时候农户应当提高重视,以从根本上预防病虫以及疾病的问题。农户应当定期展开对农田的处理工作,将杂草等及时清理,给予玉米更好的生存环境。
为了最大程度上抵御病虫以及疾病的危害,农户可有针对性地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玉米品种进行种植。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相关包衣剂的辅助产品产生,通过包衣剂能够有效对种子进行保护,不仅能够有效抵御疾病病原菌的侵袭,还能杜绝病虫对种子的啃食,提升玉米种植效率。但需要注意的是,包衣剂并非万能的选择,相关农户还需要在使用前充分考量实际情况,如果该区域的疾病问题较为严重,则选择针对疾病的包衣剂。反之,如果病虫害泛滥,则需要选择对病虫害防治效果较好的包衣剂。
化学防治方法目前仍然是我国农户使用频率最高、难度最低的防治方法。农户通过喷洒农药的方法,不仅能够将已发现的病虫和疾病问题加以解决,还能对未知的疾病和病虫做好预防处理,从根本上杜绝玉米感染疾病的可能性,提升玉米种植过程中的效率和质量。但任何化学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副作用,会不同程度上表现在玉米以及土壤之中。因此,农户不可随意使用农药和化学方法,只有充分结合种植的实际情况,并咨询相关专家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化学防治方法。如在播种初期,玉米植株出苗达到2 cm时常可采用200倍液Bt乳剂进行喷洒,起到防治玉米病虫害的作用,切勿随意调整用量。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要做好长期的病虫害防治工作,积极利用合理技术措施,不断解决病虫害问题。同时相关技术人员应该不断结合实际,深入实践,探索玉米病虫害防治的新途径,以确保提高玉米的种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