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丹
(前郭县水利局,松原前郭 138000)
近年来,生态环境在人类过度开发的过程中出现了失衡。全球气候变暖的危机,使得我国各地降雨量分布出现异常变化,而这必然会增加各地区旱涝灾害的风险。在应对洪涝灾害的过程中,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水利工程在防汛抗旱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河道堤坝的防汛作用。修筑河道堤坝是阻止河水肆虐,科学引导河流方向,保证河岸居民生命与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作为水利工程主要的建设内容,在投入使用之后,能够及时阻挡、疏导洪水,为抗洪救灾提供条件。二是水库防汛作用,水库作为基本的蓄水池,不仅发挥储水、供水、发电功能,还能够在洪水来临时,汇集河道水量、降雨量等,在警戒线水位以下调蓄洪峰,缓解汛情,减轻河道压力,同时利用警戒水位线及时传递险情,为抗洪救灾做好准备。三是蓄滞洪区的防汛作用,蓄滞洪区主要是指河堤外洪水临时贮存的低洼地区及湖泊等,这一区域具备“上吞下吐”的功能,在河段分泄洪水过程中能够起到削减洪峰,短期阻滞洪水的作用。四是灌溉工程的抗旱作用。农业发展中水源灌溉是必不可少的,但是由于季风气候影响,各地区降水量不均,农业发展单纯依靠自然力量难以持续发展,因此,修建灌溉工程,在洪水期蓄水,枯水期灌溉农田,有效平衡各地农业用水量,以有效缓解旱情,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我国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的投入也有所增加,但是由于其在管理中的种种问题,使得一些水利工程的防汛抗旱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例如工程建设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科学规范,技术人才专业性不足、监督管理环节缺失等。对此,各级水利部门应主动作为,推动水利工程的科学管理。
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相关部门应该从法律层面,对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制定框架,例如根据各地区的旱涝灾害情况,推动水利工程防汛抗旱管理条例的出台,完善水利工程建设的技术标准,建立蓄滞洪区的管理办法,从而为水利工程防汛抗旱作用的发挥提供依据。
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主体是人才,尤其是在知识经济背景下,加强高素质技术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推动我国水利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各地区在水利工程管理中,应制定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不仅要加强对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还应该积极引入高技术人才;明确各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根据大数据平台,对当地农田水利的发展规模、水土保持效果、水资源利用数据、地下水存量等等进行分析,并为水利工程发挥防汛抗旱作用提供必要依据。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中逐步引入竞争机制,但是相关管理部门在发挥市场基础调节作用的同时,也应加强对监督制度的构建,从水利工程立项到招投标,从建筑施工到投入使用,应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吸引社会各界监督,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水利工程防汛抗旱效果。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发展绿色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相较于传统的大面积漫灌,农业技术部门应积极推广渠道防渗,低压喷灌、管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保证用最小的灌溉投入获得最大的农业生产效益,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效率,使我国农业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生态平衡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方面,水利工程的作用十分突出。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应结合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加强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确保其在防汛抗旱、经济创收、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