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
(武汉大学后勤集团园林与环卫服务中心,湖北武汉430072)
城市园林绿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城市基础建设工程,对于整个城市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审美观念不断更新,对园林花卉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城市绿化建设中,花卉的正确栽培与管理不仅能增强园林绿化的美观度,而且还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城市的绿化需求,为其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对于园林花卉管理工作而言,关键在于对花卉植物的栽培与养护管理,以保证花卉植物绿化作用的充分发挥。基于此,本文针对花卉整个生长过程的栽培、养护与管理进行了分析。
待花卉种子成熟后将其采回,并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干藏或湿藏处理。具体的处理方法如下:
浸种处理。许多花卉种子在播种前需进行浸种,浸种时应选用温水或冷水进行浸种,切不可用过热的水进行浸种。
催芽处理。若为种植球、块茎类的花卉植物,则应预先做催芽处理,待其芽点冒出后再进行播种。
剥壳处理。此方法针对的是有壳的花卉种子,需要预先做剥壳处理。
挫伤或腐蚀处理。此方法主要针对种皮坚硬或透水性差的花卉种子,为了提升种子出芽率,可预先剪破近种脐处的种皮。
花卉植物的播种方法主要有点播法、扦插法、撒播法等,不同的播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花卉植物,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点播法:此方法主要针对的是颗粒较大的种子,在行间距固定的基础上进行播种。处理好苗床后进行开穴,每穴放2~3粒种子,待其出苗后确定留苗株数。一般多采用穴盘点播的方法,这样能有效避免移苗时对根系产生损害,提升成活率。
扦插法:此方法对基质的要求比较高,要求基质透水、透气。通过扦插法能够有效保持植株特性,且取材方便,繁殖简单,具有很高的成活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四季扦插。
撒播法:此方法需要对种子进行拌沙处理,保证种子不会太密集。将花卉种子均匀撒播在苗床上,并保证苗床的湿润,直至幼苗长出。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防止雨水冲刷,避免将花卉种子冲走或苗床板结影响出芽率。
水分管理:在花卉种子萌芽时期,应加强水分管理。如果基质出现轻微变色或叶片出现卷曲,则表明种子处于缺水状态,此时应进行适当浇水。
间苗处理:待花卉幼苗长出后,对于紧密的幼苗应实施间苗处理,以保证其养分与光照的充足,待其逐渐健壮后进行移栽。
移栽上盆:如果幼苗叶片已经伸展开或长出2~3片真叶即可移栽上盆。移栽后,应用喷壶对盆土进行喷洒、浇透,并放于阴凉环境中,3~5天后将其移至半阴处进行精心养护。
上盆养护:幼苗上盆后,待其长出5~6片真叶后,可将其移至大盆内。在此期间,可根据植株习性做摘心处理,并通过药物喷洒来提升其植株的饱满度,进而促进植株的健康生长。对于部分花卉植物,可以采用切断主根的方式提升其根系的生长速度,逐渐长成根系发达的花卉植物。
不同类型的花卉植物,对于水分的需求也各不相同。例如,梅花、山竹类的半干旱花卉,应遵循干透浇透的浇水原则;对于热带干旱植物,则应尽量减少浇水量与浇水频率,因其植株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储水性,如果浇水量过多,容易导致其根茎腐烂。在城市园林花卉绿化中,选用的观赏性花卉植物,大部分为中生植物,也就是处于湿生植物与旱生植物之间的植物,例如,月季、茉莉等,针对这类花卉植物浇水量,应控制在50%左右。对于水仙、荷花、睡莲等耐湿性较强的花卉植物,则应坚持宁湿勿干的浇水原则,促进其健康生长。
在花卉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应进行定期施肥,以提升土壤所含养分与水分,改善土壤结构,保证植株营养充足,促进植株生长。通常情况下,常见的施肥方式有底肥、追肥与叶面肥,其中底肥一般在花卉植物发芽前进行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将其与土壤进行搅拌后施入土壤内。追肥可采用根施法或根外施法,无论何种施肥方法,必须保证用量合理,并均匀撒施。叶面施肥则有效避免了根部施肥不足的问题,多采用喷雾的方式将化学肥料溶液喷洒在叶片上,以此提升对肥料的吸收能力,促进花卉植物的生长。
温度条件对花卉植物的生长可产生重要影响,适当的生长温度能促进花卉植物的生长,否则就会导致花卉植物生长开花受影响,降低观赏价值。一般而言,花卉植物的正常温度环境为5℃~30℃之间。在此温度环境下,花卉植物能快速生长,但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影响其健康生长。因此,在花卉植物的养护与管理中,应根据其生长习性,关注温度环境的调节,以满足花卉植物对温度条件的需求。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园林花卉植物的栽培与管理不仅能提升花卉植物的观赏性,美化城市环境,还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促进了低碳环保性园林的建设与发展。作为园林花卉管理者,应加强自身学习,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与技术,提升花卉栽培效果,改善管理现状,为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贡献力量。
[1] 徐瑞芳,张瑞霞,黄海燕.园林花卉苗木繁殖培育与栽培管理研究[J].绿色环保建材,2017(07):218.
[2] 张小娜.浅议园林花卉的栽培与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7(28):42-43.
[3] 李君毅,于青松,陈登楚,等.园林花卉的栽培管理与应用[J].现代农村科技,2015(14):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