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丽,陈丽红
(长春市农业科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
上世纪90年代前,秋收之后种植者把秸秆集中收回作为生火做饭、取暖及家畜饲料,秸秆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纯净的液化气、天然气取代了部分以秸秆为燃料的能源,先进的农用机械代替了牛、马耕作,从而牛、马等大牲畜饲养量逐年减少,这些都是秸秆过剩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过剩的秸秆无处堆放,在种植者眼里变成毫无利用价值的“垃圾、废物”,所以焚烧玉米秸秆成为秸秆处理的首选。
在市场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作用下,农民农闲时期外出打工,年轻务工人员更多的在城镇定居,造成农村人口大量流失,由此带来农村居住人口减少、家畜饲养量减少等问题,对秸秆的消耗也大大减少。年轻人的出走造成劳动力的不足加之秸秆的产出和消耗比例严重失调是玉米秸秆过盛的主要原因。对于一个家庭来说人口的减少消耗也相应地减少,特别是劳动力的减少,已经没有更多的能力和精力处理这些对自经没用的废物,焚烧处理成了最好的选择方式。
近些年联合收割机的使用日益普遍,机械收割只能把直立植株果穗收回,秸秆粉碎程度不高,如果不进行及时清理会给第二年的春耕生产带来严重影响。这些散碎的秸秆不好打包转运,焚烧自然而然地成为最好的选择。
种植者主观思想是造成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直接原因。在他们眼里这些过盛的玉米秸秆毫无经济价值,并成了严重的负担。每清理一公顷的玉米秸秆大约需要500~600元的支出,还不算日后的管理。这笔支出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负担。没有更好的处理办法,焚烧也就成为农民的无奈之举。
秸秆的集中焚烧可导致空气中的总悬浮颗粒数明显增加,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物质明显升高。这些有毒有害气体会对人的鼻腔、口腔粘膜造成损伤,严重的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每年都有焚烧秸秆因疏忽或者无法控制而造成火灾的报道,烧毁树木、房屋、甚至发生“火烧连营”的惨案,整个村庄都被大火吞噬,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焚烧秸秆的产生的浓烟使能见度降低,阻碍公路汽车的正常通行,飞机的正常起落。
玉米秸秆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15%)、氮(0.61%)、钾(2.28%)、磷、钙、镁和作物生长需要的微量元素。据测算每吨鲜玉米秸秆中含有的有机质含量相当于3000公斤土杂肥;氮、磷、钾的含量相当于18.75公斤尿素;相当于10公斤碳酸钙;7.65公斤硫酸钾。利用玉米联合收割机将秸秆全部粉碎还田,是解决秸秆过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秸秆粉碎+土地深翻”,既可增加土壤耕作层的厚度,加快土壤熟化,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和数量的增加,也可将秸秆全部还田,让其在土壤中腐化成肥料,从而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了地力,提高了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减轻了化肥的使用量、提高了粮食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
1公斤玉米秸秆可产生1.2立方米的可燃性气体。两吨玉米秸秆产生的气体相当于一吨煤的热量。把玉米秸秆通过粉碎-压块-密闭炉具中燃烧-降温-除尘-除焦油变成可燃性气体再通过管网送到用户。
玉米秸秆经过粉碎、堆垛、加入微生物肥、尿素、水、发酵、腐熟、过筛加入蛭石、珍珠岩进行配比就得到质轻、持水、透气性好的作物培养基质。玉米秸秆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木质素、半纤维素可代替以往基质中的草炭土,既节约成本又节约不可再生资源。
因地制宜、科学利用,玉米秸秆不仅能变废为宝,还能促进种植、畜牧业的发展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