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权
(东丰县黄河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吉林东丰136321)
截至2016年底,全县注册各类农产品商标580个,覆盖粮食、蔬菜、食品、食用菌、畜禽、医药保健、林果等特色产品。其中知名品牌包括“马记”“强身”“神益”“皇家鹿苑”“佰晟源”“吉林鑫源”等28个,“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达到63个。
截至2016年底,全县共有蔬菜种植面积2.4万亩,食用菌种植面积56万平方米,两瓜种植面积0.56万亩,“稻花香”等优质水稻种植面积3.7万亩,林果业面积0.9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130余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57家,家庭农场23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鹏翔牧业的“丰井”牌肉鸡系列产品及“马记牌鹿茸”等被授予“吉林省名牌产品”。“马记”牌梅茸等7种梅花鹿产品被评为“国家级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六嫂”牌系列食品在历届长春农业食品博览会屡获金奖。吉林鑫源米业的“鑫源”牌等三个品牌的大米销往吉林、辽宁、北京、四川、云南等五个省(市),该产品在2014年中国·长春农博会上被授予“吉林名牌产品”称号。
某些企业和部门对农业品牌建设意义认识不足,投入力度不够,没有注入地方特色文化和丰富农产品的文化底蕴,忽视了农业品牌文化内涵的研究挖掘。
目前,抓农业品牌建设除企业自身外,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有农业、供销、市场监督管理等部门,还涉及中介机构,很难形成相互联系、沟通、协调、共创、共享的机制。品牌创建渠道、程序各不相同,评比标准和创建重点不统一,品牌建设工作的合力尚未形成,农产品公共品牌尚未建立。
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虽然已达到130余家,但年产值超过亿元的只有7家,年产值超过千万的42家,多数企业产值都在几百万元左右。再加上一些企业设备老化、技术人才落后等诸多因素,使一些企业存在缺少名牌引领的实际问题。
一是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程度较低,龙头企业原料基地缺乏统一、优质、标准化、原料基地,农产品规模、品质有待提高;二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农产品质量检测覆盖面仍然较窄,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还没有建立,无法真正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相对薄弱,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尚不稳固,制约了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进而制约了农业品牌建设。
一是健全领导机制。建立农业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和部门联席会议制度,主管县长任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二是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建议财政部门设立不少于500万元的农业品牌建设专项资金,企业在利润中提取5%左右的农业品牌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全县农业品牌建设及组织实施;三是建立考核奖励机制。将农业品牌建设纳入全县政府有关部门和农村各乡镇工作考核内容,出台明确的奖励扶持政策。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逐渐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尽快建成一批稳定、优质、标准统一的农产品原料基地。扩大企业“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与生产规模,积极探索现代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新格局,扩大区域化布局、多元化投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品牌化发展、科技化支撑、综合化开发成果。
加强优势特色农业品牌整合,提高全县农业品牌产品的规模和实力。引导企业、农村经济组织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品牌就是生命力”的理念,促进品牌创建,提升市场竞争力。实施“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共建,走品牌集合之路,形成规模优势,不断提高品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开展网络品牌形象建设与品牌产品营销,创新品牌农产品营销方式。
不断完善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和农产品质量标准,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管、执法三大体系,提高农产品检测能力,努力实现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检测,确保质量安全。规范生产经营行为,重点打击侵犯商标、违法使用标识等行为,保护农业品牌拥有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为农业品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