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丽
(四川省南充市中心医院肿瘤分院 四川 南充 637000)
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以下简称PICC)对于需输注刺激性、高渗性药物、反复化疗以及长期静脉营养支持的肿瘤患者来说,是目前最有效的途径,它对降低因为药物所引起的不适反应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1]。虽然目前我国的PICC穿刺技术及后期护理已经相对成熟,但仍然还是存在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本文着重论述PICC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以减少PICC的发生率。
2.1.1 导管堵塞的原因 导管留置的时间过长易导致导管堵塞,随着导管留置的时间增加,沉淀物就越多,单管更容易被堵塞;封管不当导致导管内壁仍然附着残留药物,导致导管口凝固从而导致导管堵塞;导管固定不当,导管如果在固定的时候被扭曲或者折叠会造成导管堵塞;部分肿瘤患者自身的血液呈高凝状态,血液流动的速度较为缓慢,纤维蛋白在导管的最末端形成鞘,就好像一面单向的闸门,当使用注射器在负压的情况下来回的抽动时可能造成导管堵塞[2]。
2.1.2 预防 要合理的固定导管,同时要注意导管在固定时的位置,避免导管发生扭曲或者折叠;在整个输液的过程中要保证液体输入的连续性,在更换液体的时候避免发生血液回流。注意观察输液速度,如发现有流速减慢或停止时应及时处理。全程密切关注导管的情况,出现问题第一时间解决;合理的进行冲管以及封管,正确的冲封管可以有效的防止导管堵塞,在输液之前使用生理盐水冲洗导管,输液结束后要再次用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后再进行封管。输注脂肪乳剂前后均应用注射器抽吸10mL生理盐水进行冲管,保证导管通畅。
2.2.1 血栓形成的原因 血栓的形成通常与肿瘤患者自身的血液高凝状态、化疗药物的刺激、PICC导管对血管内膜的损伤、置管侧肢体的活动减少等因互有关。尤其是冬天,气温较低,导致患者的血管进行收缩,血液流动缓慢,是PICC血栓形成的高发时段。
2.2.2 预防 操作人员置管前做好血管评估,避免术中反复穿刺及送管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使用绷带压迫穿刺点时注意松紧度适宜,绷带使用时间不可过长,如穿刺点出血停止后应尽早解除绷带;做好患者术后健康教育及活动指导,消除其因惧怕导管脱落、断裂、穿刺部位出血等情况而减少置管侧肢体活动,鼓励患者置管24小时以后开始置管侧肢体功能锻炼,如腕关节、肘关节活动及挤捏握力球等,指导其穿着宽松柔软的衣物,避免置管侧肢体受到压迫;带管期间注意观察肢体有无肿胀及疼痛,皮温是否正常,发现异常及时进行检查,明确是否发生血栓;对于入量无特殊限制的患者应鼓励其带管期间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应在2000~3000ml之间;冬季或气温较低时应注意保暖[3]。
2.3.1 置管部位感染的原因 发生感染的原因与操作时没有严格的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中心静脉管道长时间的存放、护理的质量以及患者自身的因素等有关。
2.3.2 预防 进行置管操作或导管护理时,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及操作规范,是预防感染的关键。定期进行导管护理,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洗澡时应做好防护措施,避免穿刺部位浸湿,注意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渗液及分泌物,敷贴有无污染、卷边或脱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2.4.1 导管脱落的原因 导管意外脱落与患者意识不清、烦躁不安、不配合治疗、自行拔管、导管固定不妥、敷贴脱落、活动不当等因素有关[4]。
2.4.2 预防 妥善固定导管,皮肤消毒后需充分待干,使用粘合力较好、大小适宜的敷贴,做好动态观察,发现敷贴卷边或脱落时应及时给予更换;向患者讲解导管自护的重要性及护理要点,嘱咐患者在移动身体及活动肢体时注意对导管的保护;加强脱管高风险患者的观察及护理,对烦躁及不配合的患者适当采取镇静及约束措施。
PICC是广泛应用于肿瘤患者的一种输液工具,它既可以有效预防输注化疗药物及刺激性药物对外周血管的损害,也可减轻外周静脉反复穿刺对患者造成的痛苦[5]。通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可降低或避免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每一位肿瘤护理人员都应熟练掌握PICC并发症的预防知识及技能。